首頁>收藏·鑒寶>資訊資訊

南京六朝博物館陶俑"撒嬌" 演繹求紅包搖斷手

2015年02月27日 09:44 | 來源:人民網(wǎng)
分享到: 

“撒嬌”

“撒嬌”

“求紅包”

“求紅包”

 

  來源:人民網(wǎng)

 

  今年過年,大家忙著搶紅包,六朝博物館里,一組“撒嬌”“求紅包”“搖斷手”的六朝俑,也借由微信傳播紅了。很多參觀者在博物館里尋找它們,給它們拍照。

 

  六朝博物館的木質(zhì)名刺也“火”了。據(jù)說,名刺是賀卡的前身,古人拜年,就用名刺。

 

  一組萌俑,演繹微信紅包熱

 

  昨天,現(xiàn)代快報記者來到六朝博物館,上二樓,看到一排造型很萌的陶俑。其中兩個陶俑面帶笑容,左手橫在胸下,右手握拳向上。“這對撒嬌俑最近很紅,你看,那神情像是在說‘給個紅包唄’。”六朝博物館講解員昌佳介紹。

 

  不光“撒嬌俑”求紅包,一樓也有一個求紅包的陶俑。這是個笑得瞇瞇眼的陶俑,一只手伸出去,好像在說“跪求紅包”。

 

  伸手討不到紅包,再試試搖紅包唄。六朝博物館一樓展柜里有一個很小的青瓷俑,一只手向下,另一只手向前,可惜是斷的。“你看,悲催了,‘搖紅包’手搖斷了。”昌佳的解說,讓觀眾們笑起來。

 

  古代拜年,忙著送“賀卡”

 

  古人過春節(jié),是如何給親友拜年的呢?其實,從唐朝開始,就有人開始送賀卡拜年了。“在自己的名帖上寫上祝福語,署上姓名,叫仆人送到朋友府上,便算是拜年。”這種賀年卡,又叫“飛帖”。

 

  在六朝博物館負一樓和二樓,就有賀卡的前身“名刺”。這些名刺是木質(zhì)的,上面寫了主人的官位和名字。“名刺相當于現(xiàn)代人的名片,作為給拜訪者的見面介紹文書。名刺細長,上面的毛筆字有1500年了,字跡依然清晰。”昌佳介紹,其中署名薛秋的名刺上寫的是:“折鋒校尉沛國竹邑東鄉(xiāng)安平里公乘薛秋年六十六字子春”。這些名刺,反映了那時人的交往方式。

 

  到了唐代,“名刺”演變成一種賀卡,明清時期最為盛行。宋朝時,送賀卡拜年成為盛行于士大夫群體的時尚。宋人拜年有時不會親自登門,叫仆人帶著賀卡,騎馬挨家投帖,每到一家大門口,就大喊幾聲“某某某來拜年了”,然后留下賀卡離開。到明清時,投帖拜年成為普遍的交際禮儀,明代的“名帖”為長方形,一般長七寸、寬三寸,遞帖人的名字要寫滿帖面。“名帖”上名字大表示謙恭,名字小會被視為狂傲。

 

“搖斷手”

“搖斷手”

 

編輯:邢賀揚

關(guān)鍵詞:陶俑 “撒嬌” “求紅包” “搖斷手” 南京六朝博物館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