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論>爭鳴 爭鳴

勿讓學術腐敗混入高考重地

2015年06月05日 12:50 | 作者:蔡輝 | 來源:北京晨報
分享到: 

  原標題:北京晨報:勿讓學術腐敗混入高考重地

  因為高考的公平性一旦被松動,將帶來驚人的后果,千里之堤,毀于蟻穴,只有防微杜漸,才是真正負責任的態(tài)度。

  湖北高三某女生憑論文等,通過了今年幾所名校自主招生初審,但有網友發(fā)現,論文第二作者竟是該女生的母親,身為大學教授、博導的母親對媒體表示,論文是女兒自己寫的,她只是參與修改,并稱“我們是經得起檢驗的”。

  論文寫作建立在研究基礎上,一個高中生是怎樣獲得相應學術訓練的?像《安德烈·高茲的非物質理論》《論凝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愛國主義》這樣的專業(yè)論題,靠平時愛看書就能做出來嗎?一般來說,文學藝術可以自學成才,而學術研究很難自學成才,更何況課業(yè)負擔這么重,專業(yè)研究劃分又這么細,如真能“經得起檢驗”,實在可稱奇跡。

  值得注意的是,論文發(fā)表時間與招生簡章截止日期接近,該女生的母親又恰好發(fā)過多篇研究高茲的論文,種種巧合,易使人產生聯想。

  當然,要弄清真相靠調查,僅憑現有信息,不應貿然下判斷,因為“可能”不等于“確實”,“可能性”是無窮的,而“確實”只有一個,混淆二者區(qū)別,就會走入“陰謀論”的誤區(qū)中,給當事人造成傷害。

  然而,不論真相如何,該個案都為我們提了個醒:千萬要提高警惕,別讓學術腐敗混入高考重地。

  現如今,只要肯掏錢,在學術雜志發(fā)表篇論文并非難事,這甚至已成“顯規(guī)則”,頗有一些重要學術雜志打著“審稿費”的名頭在巧取豪奪,這甚至已成其主要經濟來源。在現有學術考評機制下,發(fā)論文才能評職稱,才能漲工資,很多學者都曾參與“花錢發(fā)稿”的交易,包括一些名學者。

  好在,學術圈是個小圈子,腐敗與否,對社會影響不大,可與高考結合起來,情況就完全不同。

  在中國,高考對年輕人的命運影響巨大,是自下而上的重要通道,可全靠“一考定終身”,選拔出來的往往是考試達人,可能會漏過一些人才,所以這些年來,“高校自主招生”甚囂塵上,被認為是解決“錢學森之問”的最優(yōu)方案。

  但,權力下放后如何監(jiān)管,會不會被少數人利用?不把這些問題解決好,難免遺患無窮。既然連高校老師都在花錢發(fā)論文,學生們會不會也使用同樣伎倆,如此下去,則高校自主招生的公平性何在?

  必須承認這樣的現實,面對學術腐敗,我們目前辦法不多,學術論文發(fā)表的種種亂象還難以從根本上禁絕,那么,不妨畫上一條線:不論是不是自己獨立創(chuàng)作,所有學術論文都暫不作為高校自主招生的參考,直到相關領域得到徹底治理。

  這,也許有點“一刀切”,但考慮到高考的社會意義,就應該拿出壯士斷腕的勇氣,因為高考的公平性一旦被松動,將帶來驚人的后果,千里之堤,毀于蟻穴,只有防微杜漸,才是真正負責任的態(tài)度。

 

編輯:水靈

關鍵詞:勿讓 學術腐敗 混入 高考重地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