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論>銳評 銳評

鄉(xiāng)村孩子“反學校”背后是“反權威”

2015年08月18日 12:35 | 作者:毛建國 | 來源:北京青年報
分享到: 

  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學研究所一名博士后,深入到中國西部農業(yè)縣芥縣最為偏遠的一所農村九年一貫制學校——云鄉(xiāng)學校進行為期近三個月的駐村研究和后續(xù)跟蹤。他提交的報告表明,在鄉(xiāng)間底層孩子中存在著明顯的“反學校”文化。有些鄉(xiāng)村孩子甚至看不起老師,認為他們的老師,“絕對屬于被淘汰下來的‘產品’了,在社會上也沒什么尊嚴,所以就只有在我們面前裝裝權威耍耍威風而已”。

  這群鄉(xiāng)村孩子的狀態(tài),特別是他們對待學校和老師的態(tài)度,表現(xiàn)出的“反學校”傾向,讓我們感到一陣陣的痛心。但仔細把這個報告讀下去,卻又覺得有似曾相識的場景。

  這段時間,有關幾名中國老師到英國“支教”的消息,在輿論場引起了很大的關注。有老師講,在國內教學幾乎不存在的課堂紀律問題,到了英國變成了最重要的問題;不少老師深深感受到,有些英國學生缺乏對老師應有的敬畏。這篇調查報告,也提到了同樣的問題。比如說在上課時出現(xiàn)的課堂混亂,當老師在前面板書時,甚至有學生在后面“將一瓶白酒傳來傳去,一人喝一小口”。我們西部一個偏遠的農村學校,為什么出現(xiàn)了英國學校同樣的問題?一個合理的解釋,可能是權威系統(tǒng)出現(xiàn)了問題。

  傳統(tǒng)教育其實是建立在權威體系上的,老師對于學生來說有著絕對的權威,甚至超越父母的權威。在社會急劇發(fā)展的今天,這種權威體系已經受到了相當程度的挑戰(zhàn)。在城市乃至東部地區(qū),由于對教育的傳統(tǒng)重視,特別是家庭因素的存在,反權威傾向可能還好一點。但在一些西部邊遠地區(qū),由于父母流動的客觀存在,帶來的家庭教育缺乏,更是導致了這種權威體系的崩潰。對于這些未成年人來說,所謂“讀書無用論”是一個過于深奧和遙遠的話題,他們只是習慣性地表現(xiàn)出挑戰(zhàn)權威、蔑視權威的態(tài)度。很不幸的是,老師和學校,就成了他們挑戰(zhàn)權威的對象。

  更不幸的是,我們的教育還在“因材施教”,還在延續(xù)著傳統(tǒng)的教育模式,還在簡單地拿著教材照本宣科,并沒有“因才施教”,根據(jù)社會發(fā)展情況和學生心理特征,拿出有針對性的改革辦法。一方面學生挑戰(zhàn)權威,另一方面教育只講權威,沖突也就不可避免。對于這種由于反權威造成的沖突,在懷特的社會學名著《街角社會》里,有著比較清晰的記述和分析??床坏綑嗤w系的崩潰,還在試圖走權威教育的老路,勢必會碰到許多問題,甚至會得出許多錯誤結論。

  在這樣的背景下,是要樹立新的權威體系,還是像西方那樣從學生實際出發(fā),走開放型快樂型教育的新路子,迫切需要引起教育層面的思考。現(xiàn)在,我們都在講教育創(chuàng)新,甚至還有教師到國外考察調研,近距離感受不同的教育思路和教育模式。我們能不能辦一個“教育特區(qū)”,像英國人邀請中國老師一樣,邀請幾個外國教師進來,和我們的教師一起探討和實踐新的教育模式?最怕的是,我們無視傳統(tǒng)教育權威體系的挑戰(zhàn),而把問題簡單歸結為“讀書無用論”。

  鄉(xiāng)村孩子反學校背后是反權威。調研報告中有一句話,“少年們是用一種表演的方式反向成為監(jiān)視下被燈光包裹的演員,他們用官方期許的行為表演麻痹了官方并形成反控制,同時加速自身‘反學校’文化的內在形塑實現(xiàn)著底層再生產”。其實講的也是這層意思,需要教育改革呼應。

編輯:劉文俊

關鍵詞:鄉(xiāng)村孩子“反學?!?/p>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