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收藏·鑒寶>資訊資訊

愛因斯坦與畢加索:科學與藝術的交響樂

2015年09月14日 09:19 | 來源:中華網
分享到: 

  今年是世界著名物理學家愛因斯坦(1879-1955)創(chuàng)立廣義相對論100周年?;仡檺垡蛩固沟目茖W人生,及其他所處的時代,我們鳥瞰人類社會的進化,發(fā)現(xiàn)文明里程中科學與藝術交織的瑣碎殘片,啟發(fā)我們對于科學與社會相互推動的認知。一般來說,科學與藝術是關聯(lián)度較小的學科,當你細心觀察看上去風馬牛不相及的領域巨匠,一個是相對論創(chuàng)始人愛因斯坦,另一個是現(xiàn)代立體繪畫大師畢加索,他們之間如何微妙而有機地將科學與美學建立一個時空隧道。

 

相對論創(chuàng)始人愛因斯坦

相對論創(chuàng)始人愛因斯坦

 

  愛因斯坦是現(xiàn)代物理學的奠基人,他的科學思想在歷史上也許只有牛頓和達爾文可以媲美,今天,我們仍然生活在他所影響的世界。他熱忱關心社會進步、人類命運、世界和平。他不僅是偉大的科學家,還是富有哲學探索精神的杰出思想家,有強烈正義感和社會責任感的世界公民。

 

  在高速運動的世界里,或者在中子星與黑洞的強引力場宇宙,愛因斯坦相對論是基本定律,而牛頓理論只是一種低速情況下的近似;為了便于理解,我們以通俗語言形象比喻如下,當愛因斯坦追逐獵豹時,而牛頓則跟蹤蝸牛一起爬行,其實實際情況比這個比喻還要夸大;愛因斯坦駕駛者宇宙飛船快速奔跑,而牛頓趕著馬車在后面追趕。愛因斯坦定下來休息時,那就是牛頓的感覺。所以,牛頓的理論從來就沒有被愛因斯坦推翻,而是緩慢于光速運動的初級定律。

 

  300多年前,在伽利略和牛頓所代表的經典物理時代,人們只能局限于研究低速運動(比如每小時100公里),所以時間和空間可以分開考慮,或者說時間與空間與運動無關。如果運動接近光速(每秒走30萬公里,相當于繞地球8圈),時間和空間描述就會相關了。這是為什么?因為運動和靜止的兩個參照系統(tǒng)觀察事件時,當信號聯(lián)絡速度光速與運動速度接近,兩者需要考慮由此引發(fā)的誤差。如此,愛因斯坦理論中光速占據重要地位,而牛頓力學不包括光速這個物理量。相對論的物理將我們帶入高速廣闊的宇宙,那里的時間流逝與運動有關,即運動的鐘表時間變慢了。在充滿物質的空間,由于引力場存在,光線運動不走直線將彎曲,它的描述突破了歐幾里德幾何學,取而代之是黎曼和卡當的非歐幾何。

 

  100多年前,愛因斯坦的相對論是如何影響人類藝術的創(chuàng)新與發(fā)展哪?相對論與藝術的相關似乎是不可思議的,然而,故事追溯到19--20世紀交替時期,那時歐洲繪畫藝術、視覺藝術發(fā)生了革命變化。這時候的世界藝術中心巴黎,已經有哲學家龐家萊(HenriPoincare1854-1912)的相對性原理傳播,卡當與黎曼的彎曲非歐幾何學也被數學家關注,因此科學上的突破和藝術革新奏響了交響曲的序曲。

 

畢加索(1881-1973),1907年《亞威農少女》

畢加索(1881-1973),1907年《亞威農少女》

 

  1907年畢加索(PabloPicasso1881~1973)完成了其代表作《亞威農少女》,這幅畫完全顛覆西方繪畫的透視觀念,畫面中,少女的五官、肢體都發(fā)生了扭曲變形,從不同視角看到的形象出現(xiàn)在了同一幅畫面上。這有點像世界地圖上,你看到每個不同角落的瞬間感覺,被擺平了。這是畢加索的視覺革命,這是高速運動下,空間彎曲下的印象短暫存留。畢加索的四維空間美術作品突破了文藝復興以來達芬奇的三維寫實觀念,他將不同時間片段的視覺感受壓縮到同一空間,不同視角的圖像好比光線彎曲后的饒射結果,這是相對論下高速運動動世界感覺。畢加索使得人類的藝術感受耳目一新,人類科學與藝術催生式進化呼應了那個新世紀的來臨。縱然,愛因斯坦與畢加索來自不同的文化領域,但是從四維時空到四維藝術,愛因斯坦與畢加索共同超越了傳統(tǒng),否定了文藝復興以來的牛頓經典力學和達芬奇的傳統(tǒng)繪畫。

 

  

《最后的晚餐》達芬奇(Leonardo Di Ser Piero Da Vinci 1452-1519)

 

  難道這是科學和藝術的共謀嗎?這種相對性的畸變,反映在科學的理性與藝術的感性,它昭示我們一個道理,科學與藝術作為文化的不同表象,互相交織,彼此呼應,一起彈奏了文明的交響,并一起引領人類邁向全球化道路。

 

  牛頓與達芬奇的科學與藝術的社會效果是,人們看待世界的觀念出現(xiàn)革命變化,這伴隨歐洲文藝復興成功推動社會發(fā)展,最后導致技術產品蒸汽機出現(xiàn),這是人類第一次工業(yè)革命標志。

 

  愛因斯坦和畢加索的科學與藝術則是第二次工業(yè)革命的杰作,那時電燈電報與汽車成為社會時髦產品,人們的視野投射在地球彎曲的空間并覆蓋世界每個角落,這是全球化真正實施的進行曲,隨后原子能時代和航天時代到來了。當然不幸的是,核戰(zhàn)爭與星球大戰(zhàn)的陰影至今還在籠罩著全球。

 

  我們研究分析發(fā)現(xiàn),科學與藝術是一對孿生兄弟、或者像一對情人,兩者一起推動社會文明體系的進化。一個社會的健康持續(xù)發(fā)展一定需要這兩者的相互和諧,缺一不可。賽先生(science=科學)催生技術,提升生產力,以提高人類物質文明程度;然而,阿女士(art=藝術)柔情似水,她溫柔地蘇醒人性,感化人們的心靈,啟蒙人的靈魂、美麗的向往、美好的夢想,引導社會的精神方向。賽先生與阿女士的西班牙之舞,不是機械的舞蹈,而是生命靈魂的歌唱,這是社會文明不斷前行的詠嘆。賽先生代表了一個國家的硬實力,而阿女士則是軟實力的象征。缺少阿女士的社會,賽先生不僅孤掌難鳴,而且可能招徠磨難。

 

原子彈爆炸

原子彈爆炸

 

  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時期的德國與日本就是欠缺阿女士的案例,這兩個國家科技異常發(fā)達,但是人文與藝術短板,這導致社會浮躁與亢奮。德國雖然不乏誕生了愛因斯坦和馬克思,這兩個偉大人物全部被驅逐出境,一個逃到英國、另一個逃亡美國。歌德筆下的浮士德好像注定了希特勒的命運交響,而貝多芬的抗爭成為歐洲反法西斯的主旋律。誰說希特勒不重視藝術,德國每到占領區(qū),必然掠奪藝術品,殺害和逮捕藝術家和文學家。再看看日本軍國主義,掠奪中國文物與藝術品無數,除了菊花與沾滿中國人民鮮血的刀,日本沒有貢獻人類文明值得記憶的文化藝術。德國與日本法西斯最終以失敗走下歷史舞臺。

 

  1950年代后,前蘇聯(lián)在社會主義建設與航天事業(yè)蒸蒸日上,加加林首次遨游太空,世界為之震動,這標志蘇聯(lián)科技世界領先。美國不甘落后,肯尼迪總統(tǒng)發(fā)誓領導美國趕上蘇聯(lián),奪回世界領袖的地位。美國的國家智庫和社會學家分析蘇聯(lián)成功背后的秘訣,他們疑惑,美國在歐洲搶到世界一流的科技人才,他們由歐洲逃到美國后,為什么缺少作為?而蘇聯(lián)在歐洲僅僅搶到大批高科技設備,那么蘇聯(lián)的優(yōu)勢在哪里?認真比對后發(fā)現(xiàn),蘇聯(lián)用文化與藝術的優(yōu)勢打敗了美國。國家的競爭不僅需要科學,而且不可缺少文化藝術,它是啟發(fā)社會創(chuàng)新意識的催化劑。蘇聯(lián)衛(wèi)國戰(zhàn)爭的勝利也是得益于文化軟實力優(yōu)勢,蘇聯(lián)有高爾基和托爾斯泰代表的一大批文學巨匠,而美國的海明威與馬克吐溫略孫一籌;蘇聯(lián)有柴可夫斯基的天鵝湖、芭蕾舞、優(yōu)美的音樂與歌劇。以及斯拉夫的特有繪畫藝術,而美國好萊塢與百老匯則是一批嬉皮士的小丑,只有卓別林讓人期待,可是他拒絕加入美國國籍。結論是,美國的失敗是文化失敗,美國追趕蘇聯(lián)首先進行文化改造。于是美國從世界各地收羅文物,建設博物館、圖書館,引進文化藝術人才,繼原子彈曼哈頓工程之后,美國成功實施了阿波羅登月計劃,這推動美國工業(yè)現(xiàn)代化、并奠定美國領導世界的軟件與硬件基礎。進入1990年代,蘇聯(lián)犯下美國在1950年代的錯誤,忽視文化藝術建設,被美國忽悠的四分五裂,至今俄羅斯還在徘徊摸索之中尋找出路。

 

  雖然,百年前遙遠的中國無緣愛因斯坦和畢加索的震撼,但是科學與藝術的巨浪仍然撼動了東方建立在“三寸金蓮”基礎上的行為藝術的根基;中國經歷了世紀的歐洲科學和藝術洗滌,走出了頹廢與反動,文化靈魂缺失的嚎啕與感傷隨著病態(tài)社會的康復而蘇醒。五四運動以來,我們的文化總是糾結在賽先生與德先生(democracy=民主)哪個瀟灑,其實,中國文化需要一個真正的“第三者”,那就是阿女士??茖W與藝術是改變一個國家物質與精神面貌的催化劑,它像空氣與水,帶給中國清新的自信、推動中國百年的夢想。

 

  一位百歲老學者曾經對我抱怨,中國科學技術與文化藝術全面欠缺。中國文化還停留在1919年的五四運動情節(jié),在德先生與賽先生之間反復糾結,文化學者好像是魯迅在紅樓夢的大觀園里夜游,只聽吶喊不見蘇醒,還有國學老者躺在儒釋道的歷史搖籃里仰天長嘯,懷疑全球化信息時代的黎明到來。

 

  對于中國的期待,兩位大師各有表述。愛因斯坦曾經路過中國,為中國人民的勤奮而感動;畢加索不曾到訪中國,但是他深受東方繪畫藝術的影響,所以畢加索說,“如果我是中國人,我會成為書法家”。

 

  畢加索堪稱現(xiàn)代藝術的斗牛士,在二十世紀戰(zhàn)爭頻繁的歐洲,面對人類的心靈時空錯位、顛倒、扭曲,他于1948年為世界和平會議創(chuàng)作“和平之鴿”,這是飛遍世界的理想,它超越了東西方陣營冷戰(zhàn)的陰云,這釋放出E=MC^2同樣的世界影響力。愛因斯坦則是和平主義戰(zhàn)士,面對廣島原子彈爆炸,他加入了全球反核武器擴散的行列,簽署羅素-愛因斯坦宣言,開始反思人類的使命和意義。二十世紀,兩位傲游不同時空的科學和藝術巨匠,在人類和平與和諧的時空平行線上交匯了,這是地球球面幾何上必然相遇的命運交響吧??茖W與藝術,曾經是兩條平行線上各自行走的拘謹情人,在歐幾里德的框架里,縱使互相欣賞也永遠不能相交;然而在全球化彎曲的時空里,她們不期而遇,終于擁抱了。

 

編輯:陳佳

關鍵詞:愛因斯坦 畢加索 科學與藝術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