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收藏·鑒寶>資訊資訊
你知道,歐洲很多教堂也刻滿了字嗎?
跨文化的溝通不但要力求讓對方更懂我們,也要力求讓自己更懂對方。很多時候,我們自以為站在了對方的立場上,對事件做出了貌似公正的判斷,但實際上這只是一廂情愿的迎合。
近些年來,時??梢娚缃幻襟w上爆出中國旅游者在國外旅游時做出的“不文明行為”。若再配以圖片或視頻,這類消息往往立刻在國內(nèi)的網(wǎng)絡(luò)上引發(fā)轟動效應(yīng),當(dāng)事人也會因“給中國人丟臉”而受到口誅筆伐。但實際上,由于社交網(wǎng)絡(luò)的碎片化形式與隨之而來的“斷章取義”的特點,所謂的“不文明行為”在很多時候也成了一種去語境化的“建構(gòu)”。
而實際情況是,很多在我們看來是“不文明”的行為,在當(dāng)代西方文化中未必也被視為“不文明”;而即使是公認(rèn)的、真正的不雅行為,它的性質(zhì)或許也并不像我們想得那樣惡劣。
就拿在公共場所脫鞋來說。類似的新聞數(shù)量很多:中國人在火車上脫鞋、在餐廳里脫鞋、在盧浮宮門前的廣場脫鞋……但脫鞋這件事在西方國家真的那么不合時宜嗎?我看未必如此。中國文化傳統(tǒng)對于“腳”這個部位有一種獨特的恥感,但在現(xiàn)代西方文化中,情況并不一樣。別說在大街上、餐廳里脫掉鞋子,就是在圖書館脫掉鞋子的,我也見過很多。只要沒有動靜和異味打擾到旁人,人們對此實在見怪不怪。至于在火車上和街邊噴泉水池中,年輕人脫掉鞋子打赤腳,甚至是一種時髦和活力的體現(xiàn)。當(dāng)然,到盧浮宮去脫鞋自然不合適,在正式的宴會或舞會上脫鞋也不合適,因為那是一個極為肅穆的場合。
此外,還有頻頻為國人詬病的“到此一游”。往歷史文物上刻字的確是對文物的一種破壞,博物館中的展品、美術(shù)館里的雕塑等,是絕對禁止刻字的。但歐洲國家的大量公共建筑,比如教堂之類的內(nèi)墻壁上,卻時常能夠看到各種語言的刻字,內(nèi)容多是“某人永遠(yuǎn)愛某人”之類。
我在兩個月前探訪的法德邊界小城斯特拉斯堡的大教堂的鐘樓內(nèi)壁上,就被游人刻了滿滿的字,什么語言都有,但還真就沒有中文,管理部門似乎也樂得留其在此,并未打算將其清理掉。這些建筑當(dāng)然也是文物,甚至是級別很高的“世界遺產(chǎn)”,但它們既然選擇融入公共生活而非被束之高閣,就必然要去面對人類的一些普遍的行為習(xí)慣,比如留下“到此一游”。當(dāng)然,這不是說在文物上刻字就是對的,而是這種行為的性質(zhì)、類別和影響,需要做更為具體的分析。
跨文化的溝通是一個雙向的過程:不但要力求讓對方更懂我們,也要力求讓自己更懂對方。很多時候,我們自以為站在了對方的立場上,對事件做出了貌似公正的判斷,但實際上這只是一廂情愿的迎合。也就是說,若以“不卑不亢”作為與西方打交道的最高準(zhǔn)則的話,過去我們是“亢”的因素多了點兒,如今則是“卑”的因素多了點兒,其實過猶不及,都不是好事。動輒對類似的事件“上綱上線”,自然是出于民族自豪感,但最后可能反而令自己很疲憊,也令對方很費解:挺正常的事,在折騰個什么呢?所以,我們要努力去適應(yīng)這個沒有放諸四海而皆準(zhǔn)的價值觀念的世界,哪怕是“雅”與“不雅”這樣看上去黑白分明的判斷,背后也存在著跨文化的邏輯。(常江)
編輯:陳佳
關(guān)鍵詞:歐洲很多教堂 也刻滿了字 跨文化的溝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