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論>銳評 銳評
“三不”老師退休被返聘副教授,不是美談
1月7日,從不出書、不寫論文、不申報職稱,甚至“兩拒《百家講壇》邀請”的教師常萍,在退休三個月后被河南大學返聘為副教授,繼續(xù)為本科生授課。在此前32年的教學生涯中,常萍的職稱一直都只是講師,河南大學也從未為某一位教授單獨舉辦過聘任儀式。然而,她的講課實錄卻被總結成“常萍語錄”流傳于網絡,民間一直稱其為“口碑教授”。
河南大學專門舉行儀式返聘“三不”教師為副教授,被視為高校重視本科教學的“美談”,可這“美談”卻有些令人不是滋味,畢竟在過去30多年間,這名“口碑教授”一直沒有引起校方足夠重視。為何要在她退休之后,才想起返聘,并給予副教授的待遇呢?這并不表明學校已經調整了對教師的評價體系,而很可能是在輿論近年來普遍質疑高校重視科研、輕視教學的背景下,借此事件表達重視本科教學的一種態(tài)度。
不過,筆者認為,像常萍這樣的“三不”老師,能堅持到退休,主要還是因為她屬于“老教育工作者”(她在上個世紀80年代就有了教職)。如果是本世紀初才入職,她這樣的“三不”老師,恐怕很難續(xù)約,甚至會面臨被淘汰的命運。近年來,不少高校實行“非升即走”政策,青年教師在規(guī)定年限中無法晉升,就將被解聘。換言之,如果有青年教師以常老師為榜樣,堅持不出沒有價值的書,不寫沒有意義的論文,也對評職稱不感興趣,結局可能會很糟糕。
有意思的是,“三不”老師是以與現(xiàn)行考核評價體系“不合作”的姿態(tài),獲得校內學生贊譽而被廣為人知,并最終獲得了校方的肯定,但顯然,這種“成功”不可能被現(xiàn)行教育系統(tǒng)內的青年教師所復制。目前,高校實行的是行政主導的管理和評價,這種評價體系之下,絕大多數(shù)人為了生存,必須圍著行政設置的考核指標轉,而堅持做自己的,則易成為異數(shù)。你看常萍老師也是在退休之后,才獲得了“副教授”的“頭銜”。毫無疑問,這才是此事最引人深思的地方。
□熊丙奇(學者)
編輯:劉文俊
關鍵詞:“三不”老師退休被返聘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