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論>銳評 銳評
《大空頭》告訴你做多做空的黑歷史
《大空頭》中不乏黑色幽默、一針見血的反諷,渲染這場事件的滑稽,就越凸顯2008年美國次貸危機的無從避免和貪婪對人性的利用,就越顯得其寓言性的可貴,真的只有經(jīng)歷過相似災難的人才會懂。
電影道真相,次貸危機是人性貪婪造成的
事關金融風暴的片子,以往有《華爾街》和《竊聽風云》,給觀眾的印象無疑是:市場上的做空者,都是一些內心暗黑、道德敗壞的投機者,他們不從事任何正常的生產(chǎn)工作,卻時刻想著等別人遭遇經(jīng)濟危機和破產(chǎn)問題時,用金融工具沖上來落井下石,利用市場的失衡賺取大把金錢。
這種根深蒂固的印象或許會因《大空頭》所消解,該片在本屆奧斯卡拿下最佳改編劇本,主要講述2008年美國次貸危機前,少數(shù)幾位眼光獨到的投資人士看穿了美國房市的虛假繁榮,利用做空次貸CDO從而戳穿了這場史無前例的泡沫,在世間眾人都因為陷入這場金融災難而呻吟不已時,這群人反而從中大量獲利暴富的故事。
如果僅僅看到這個故事梗概,觀眾會說,看,這不印證了我們最初對“做空者”的印象嗎?
但細節(jié)才決定一切,不是嗎?
實際上,根據(jù)邁克爾·劉易斯的紀實著作《大空頭》改編成的這部電影要闡述的觀點是:金融市場上,賣空的人和做多的人其實都是重要的組成部分,而且整體持平,并無道德區(qū)別,只要買入某個金融產(chǎn)品,就是在做多,只要賣出某個金融產(chǎn)品,那就是在做空。
而美國次貸危機并不是因為少數(shù)人做空而造成的,而是建立在人性貪婪上的人為杠桿,加上政府對金融體系缺乏監(jiān)管、甚至故意縱容共同造成的,然后,那些已經(jīng)洞悉真相和漏洞的專業(yè)人士只不過揮桿輕輕一擊,多米諾骨牌效應就開始了。
說到底,他們不過履行了市場職責,做空并不是罪惡,建立在劣跡斑斑加杠桿上的垃圾債券欺詐和謊言才是。
明星自帶彈幕,金融術語就是讓你蒙圈
難怪,在劇中由“蝙蝠俠”克里斯蒂安·貝爾飾演的主線人物邁克爾·拜瑞,被邁克爾·劉易斯奉為唯一說真話的人,他在國家公共電臺采訪時說:“在次貸危機發(fā)生過程中,那些國家監(jiān)管人員在說謊、華爾街也在說謊、各個銀行和公司都在說謊,我身邊的人也在說謊。”
真相就這么古怪,災難來臨時,做多的都是騙子,而做空的才會告訴你真相。順帶提一句,2011年一部金融劇情電影叫做《利益風暴》,它說的就是金融風暴來臨的那一晚,第一個發(fā)現(xiàn)的公司并沒有大聲嚷嚷“狼來了”,而是假裝無事并引誘其他同行買下它急于拋售、能讓公司破產(chǎn)的垃圾債券,從而脫身。而擊鼓傳花過程的接棒者,當然就是雷曼兄弟這樣的憨蛋以及所有的房貸借貸者,道德并沒有妨礙始作俑者罷手。
在金融危機后的2010年,另一部獲得奧斯卡最佳紀錄片的電影《監(jiān)守自盜》詳細講述美國次貸危機的形成過程,但是其傳播只限于少數(shù)骨灰影迷和金融行業(yè)人士圈中,普通觀眾更傾向于劇情娛樂和無需過多專業(yè)術語的摻和。于是,這部《大空頭》才應運而生。
它利用一堆觀眾耳熟能詳?shù)拿餍莵硌堇[這個事件發(fā)生的過程,又自帶彈幕屬性插科打諢,還用“打破第四堵墻”的方式來解釋那些專業(yè)術語,“創(chuàng)造看似高深的金融術語就是為了不想讓你明白”,一個普通觀眾可以從頭到尾打著呵呵,看完這場表面荒誕骨子嚴肅的狗血事件后還能了解那些繁復的金融術語,正是這片子的可借鑒之處。
是的,對于現(xiàn)在普遍缺乏耐心而又不汲取教訓的主流觀眾來說,這部片子注定得用荒誕可笑的調度來演繹才是最好的傳播途徑,契合時下流行的視聽語言:夸張的剪輯、手持拍攝推拉、多線交叉的敘述、明星們夸張的臟話臺詞和肢體語言、打破封閉敘事的解說。
臺詞中不乏黑色幽默、一針見血的反諷來渲染這場事件的滑稽,就越凸顯這場災難的無從避免和貪婪對人性的利用,就越顯得其寓言性的可貴,真的只有經(jīng)歷過相似災難的人才會懂,比如,去年連綿至今的A股股災,我們廣大人民群眾對于暴跌的段子,其無可奈何的戲謔自嘲,比之《大空頭》,恐怕還要高個檔次吧?
所以,對于那些想要了解世界運作原理的觀眾來說,多看奧斯卡提名電影還是有好處的,至少《大空頭》讓你懂得,“斷供率”就是壓倒駱駝的最后一根稻草,請?zhí)岣呔璋伞?/p>
□蘭波(影評人)
編輯:劉文俊
關鍵詞:《大空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