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書畫·現(xiàn)場>訊息訊息
清末竹根雕里的踏春圖
“暮春三月,江南草長。雜花生樹,群鶯亂飛?!鄙鷻C(jī)盎然的春天,陽光明媚,桃紅柳綠,繁花似錦,正是出游的好時節(jié)。于是,千百年來,我國人民便將踏春作為春天里的一堂必修課,而對春天的喜愛,也雕刻在日常用具上,繪制在青花粉彩間。圖中的筆筒,描繪的便是早春時節(jié),古人們攜家?guī)Э?,呼朋引伴前往春日園林踏春的情形。
這只筆筒產(chǎn)于清末,為竹根雕,雕刻技法為高浮雕,高15.5厘米,直徑6.7厘米,看上去敦實(shí)厚重,古樸大方。上面雕刻“三月踏春”圖案。只見:怪石嶙峋,堆壘成山,楊柳依依,柳枝低垂,又有小河?xùn)|流,流水泛泛,亭臺樓閣,相映成趣,看來正是一處風(fēng)景秀美的園子。
在筆筒上,風(fēng)景優(yōu)美,春光大好,而人物共有十二人。在我國文化中,十二是一個頗可玩味的數(shù)字,每年有十二月,生肖有十二個,地支有十二支。十二,其實(shí)代表著一年一度的歲月輪回,而冬日遠(yuǎn)去,春回大地,正是上一個輪回銜接著下一個輪回,如此這般,年輪運(yùn)轉(zhuǎn),千秋萬年,綿綿不絕。這些人中,有山夫上山砍柴,有船家水中捕魚,有游人憑欄遠(yuǎn)眺,有行人歡樂暢談,也有情侶在山頂上互訴思念——看那山頂?shù)母叻逯?,正有一對情侶相對而立,在這歲月靜好的春天里,他們訴說著冬日的思念,山盟海誓,永不分離……
高浮雕是比淺浮雕更深的一種雕刻技法。它是一種陰刻,只是下刀更深,從而突出圖案的層次感,使得圖案看起來高低相間,明暗相稱;比起畫作,則更有立體感,使得雕刻技藝更有一種與眾不同的表現(xiàn)力。
“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fēng)乎舞雩,詠而歸?!边@是《論語》中,孔夫子的人生理想,看來,所謂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壯志豪情,還不如一場歡快而愉悅的春游。是啊,哪有比沐浴春光更能讓心情舒暢的事情呢!
編輯:陳佳
關(guān)鍵詞:清末竹根雕里 踏春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