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政聲·政情>參考 參考
“火爆”的電視問政能讓官民好好對話嗎
漫畫:徐簡
地方黨政一把手,對于幾級之下的具體事件,到底該負怎樣的責任?拍板解決,看似過癮,實則“越權”;但不拍板,又看似敷衍,難得民心——這就是電視問政的矛盾所在。
3月27日晚,在廣西南寧市《向人民承諾——電視問政》直播現(xiàn)場,面對曝光的公務員上班炒股斗地主、有車一族入住廉租房、蓋一次公章“收費”2000元等問題,多名市民嘉賓當場抨擊指責,其中一名市民還給到場的縣委書記們送上“蒼蠅拍”,期盼這些官員能嚴懲腐敗以正風紀。(中國新聞網(wǎng)3月28日)
這些年,電視問政確實“挺過癮”:各級一把手直面問題,“臉紅”與“冒汗”成了常態(tài),民眾也能伸冤訴苦,不少拖延已久的頑疾,基本能在問政現(xiàn)場拍板解決。你是罵也好、哭也罷,有直播的攝像機位“撐腰”、有地方主政官員“壓軸”,責任領導只能乖乖聽著、受著。別說送“蒼蠅拍”,就是當真西紅柿臭雞蛋扔過去,估計也不帶急眼的——這非官德素養(yǎng)之功,而是上下監(jiān)督之力使然。
犀利發(fā)問、鏗鏘作答,有矛盾沖突,有戲劇效應,譬如有市民對環(huán)保官員下跪的,有村官夸海口說“村子天下是我的”……從電視節(jié)目的觀賞性來看,確實抓人眼球。不過,回頭看去,風風火火的“電視問政”,除了在武漢等部分城市常態(tài)化堅持了下來,在許多城市是“一陣風”“一場秀”,并未能真正綱舉目張。比如,在一些城市,問政“問”出的問題不僅沒有得到解決,反而更為嚴重??梢?,再“毒舌”的問政,也并不能“代償”常態(tài)的行政作為能力與水平。
《人民日報》刊載過電視問題“提問代表”的揭秘文:其一,對方明確限定了提問的內(nèi)容,且要求不更改;其二,被提問部門來電公關,請求問政時“高抬貴手”。(《人民日報》2016年1月10日)可見,不乏一些“問政”是“舞臺”上走的臺本,看似激烈的矛盾與沖突,其實也都在可控的范圍之內(nèi)。平心而論,這也不算什么大問題,畢竟是電視節(jié)目,如果直播不能控制“風險系數(shù)”,說不定就是“播出事故”。
不過,真正的問題在以下兩個層面:一則,正因為是“電視監(jiān)督”,官員有形象壓力,有上層壓力,確實是不折不扣的“弱勢群體”。就算不是動輒得咎,幾乎也容易被橫挑鼻子豎挑眼。結(jié)果就出現(xiàn)一系列的吊詭亂象:比如地方黨政一把手,對于幾級之下的具體事件,到底該負怎樣的責任?拍板解決,看似過癮,實則“越權”;但不拍板,又看似敷衍,難得民心——這就是電視問政的矛盾所在。二則,眼下的電視問政陷入一種“越激烈越有效”的幻覺里。因為問政的基調(diào)早已確定,官員與市民基本缺乏了“好好對話”的可能,剩下的姿態(tài),只能是“應對”、是“解釋”、是“乖乖辦妥”的如履薄冰。
“問政”不等于“問責”,尤其是在電視節(jié)目上,短短幾分鐘,想要厘清典型事件的來龍去脈與是非曲直,幾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電視問政作為輿論監(jiān)督的方式之一,有其短平快的好處,但短板也很明顯。至于電視問政里的“火藥味”,恐怕更不能當做指數(shù)標桿來熱炒。
讓官員有說話的“機會”,讓市民有問政的“能力”,構(gòu)建更為常態(tài)而正常的問政機制,也許比一檔看點誘人的電視問政節(jié)目更有意義。(鄧海建)
編輯:玄燕鳳
關鍵詞:電視問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