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論>銳評 銳評

去產能切忌走制造產能過剩的老路

2016年05月18日 11:02 | 來源:新京報
分享到: 

去產能顯然要更多地靠市場本位方式,而不能搞“計劃主導”,這也是為了更徹底解決產能過剩的“遺留問題”。

煤炭大省山西去產能目標最終“落子”。近日印發(fā)的《山西省煤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實施意見》,提出到2020年,全省有序退出煤炭過剩產能1億噸以上。而化解過剩產能,矛盾焦點匯聚于人員安置上。在山西省屬七大煤炭企業(yè)的2016年規(guī)劃中,多數提到了人員分流事宜。但具體怎么安置,仍是懸而未解的難題。

眼下煤炭行業(yè)去產能步入全面執(zhí)行期。作為煤炭大省的山西,在去產能目標敲定的情況下,注定會面臨某些與去產能伴生的陣痛。對退出煤炭過剩產能逾億噸的目標設置,無疑頗顯決心。

但也要看到,推動該目標實現(xiàn),要切忌走制造產能過剩的老路——最主要的就是行政主導下的計劃模式。得看到,在以往投資拉動內需的模式下,部分地方對煤炭業(yè)也采取行政刺激舉措,煤炭市場建設要素也不健全,這是造成產能過剩的重要因素。而今,去產能顯然要更多地靠市場本位方式,而不能繼續(xù)搞“計劃主導”。這包括兩個方面:對“僵尸企業(yè)”的市場出清和對人員的安置。

目前煤炭企業(yè)多半靠國家貸款維持生存,其中很多已屬“僵尸企業(yè)”。對這些企業(yè),不能再搞財政補貼為其“續(xù)命”,不妨遵從市場化選擇,該倒閉的就讓其倒閉,而政府則可為企業(yè)主動出擊,包括兼并重組、轉型轉產、國際產能合作等創(chuàng)造條件。

再拿去產能的最大痛點即職工下崗而言,此前人社部部長尹蔚民曾稱,在煤炭、鋼鐵兩行業(yè)供給側改革職工安置過程中,將有180萬職工被分流,其中煤炭行業(yè)約130萬人。這也多次引發(fā)關于“第二次下崗潮”的擔憂。事實上,輿論困于“下崗潮”語境中,歸根結底是上一輪國企改革的觸角還不夠深入,當初的下崗潮并沒有改變國企員工的用人制度設計。換言之,以煤炭企業(yè)為代表的資源類國企,用人制度依然停留在帶有計劃經濟色彩的“鐵飯碗”層面,而未真正與市場接軌。

而隨著企業(yè)層面的市場化改革推進,隨著股權分配都在朝向混合所有制的方向努力,人力資本仍保持計劃經濟時代模式,已顯得不合時宜。我們常認為,是國企改革導致了人員需要分流,但反過來看,人力資源制度設計的不合理,包括用人和崗位設置未能與市場化接軌,恰恰也是導致國企負擔過重,去產能面臨難題的重要原因之一。

有研究表明,人力資本對產業(yè)轉型升級的作用表現(xiàn)出明顯的門檻效應,即隨著市場化水平提高,人力資本對產業(yè)升級的促進作用會逐漸增強。一切經濟問題,其實最終還是要回歸到人的問題,在以往的國企改革中,產權層面改革一直被認為是國企改革的重中之重,但可能被忽略的是,人事安排層面的改革同樣不可或缺。傳統(tǒng)國企的人力資源管理側重于靜態(tài)的“檔案管理”和“工資核算”,而市場經濟的瞬息萬變和企業(yè)的超常規(guī)發(fā)展,都要求企業(yè)人力資源管理具備前瞻性,要摒棄因人設崗等大量市場決定作用之外的崗位設置方式。

所以在山西等省煤炭去產能時,職工下崗也是倒逼用人制度改革的契機。這不僅涉及基層員工的崗位分配,還涉及高層的職業(yè)經理人的市場化方向。當然,人力資本市場化改革背后,需要社會保障制度跟進,如對失業(yè)救濟、社會保險等方面的完善。

說到底,煤炭等行業(yè)去產能,需要在過剩產能退出上多尊重市場,也要敦促人力資源利用機制向市場化的轉型,本質上,這也是對產能過?!敖逃枴钡募橙》绞健?/p>


編輯:劉文俊

關鍵詞:去產能 制造產能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