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書畫·現(xiàn)場>訊息訊息

童趣盎然的程鳴《捕蟬圖》

2016年07月13日 11:28 | 來源:收藏快報
分享到: 

不知從什么時候起,辦公樓外的樹林里響起蟬鳴聲,先是一聲、兩聲時斷時續(xù),依稀入耳,恰似踏著夏季的腳后跟匆匆而來。過不了幾天,蟬鳴漸多,逐漸形成大合唱之勢,雄渾高亢,經久不衰。這不禁讓我想起清代畫家程鳴的一幅《捕蟬圖》,伸著長桿捕蟬的童年記憶從腦海中掠過,令人鄉(xiāng)情頓生,凝眸懷想。



這幅《捕蟬圖》為立軸,縱119厘米,橫52厘米,絹本設色??钭R:摹唐解元本,松門程鳴。鈐白文“松門”印。畫右下底處鈐蓋鑒藏印二印,分別是朱文“曾歸臥游居”和白文“富春楊氏鑒定書畫印”。畫面構圖簡練,遠山近樹,人物穿插其間,主題明確,一目了然。畫面上方,山勢連綿起伏,左低右高,略加點苔,植被依稀不見葳蕤,高山隱于畫外。遠方云霧繚繞,山峰隱隱,蒼茫遼闊。山下淺灘平渚,流水潺緩,寧靜清曠,意境恬然。近處平坡之上,雜草叢生,幾株老樹濃陰匝地,枝繁葉茂,樹干及枝葉濃淡參差,虛實相接。樹身主干粗壯,數處皸裂,更顯老樹蒼勁風骨。林陰之下,幾名捕蟬兒童戲耍其間。有的白衣兜肚,腳穿布鞋;有的袒胸露腹,赤腳挽袖;有的則干脆赤裸上身,展示出一副頑童天性。作者對人物的形象刻畫細膩,有的伸出長竿,全神貫注地在樹上捕蟬;有的仰頭觀望,抿嘴閉息,仿佛生怕驚飛了蟬,令人想起與作者同時代的詩人袁枚詩歌《所見》中“意欲捕鳴蟬,忽然閉口立”的意境;有的蹲在地上玩弄著剛捕捉到的戰(zhàn)利品,怡然自得的神情一覽無遺。一個赤裸上身的頑童爬上了樹丫,騎坐在枝干上,扭頸仰望,正將竹竿伸向高處的蟬,樹下的兒童仰頭伸出雙手,一臉緊張,仿佛正擔心樹干上的兒童會不小心摔下來一樣……兒童頑劣、膽怯、可愛、俏皮的種種神態(tài)表情均描繪得惟妙惟肖,生動傳神,淋漓盡致,體現(xiàn)了作者對夏日兒童捕蟬觀察的細致入微,洋溢著濃郁的生活氣息。

程鳴,字友聲,號松門。安徽歙縣人,清代書畫家。據李浚之《清畫家詩史》、竇鎮(zhèn)《清朝書畫家筆錄》等記載,程鳴主要活躍于清代雍正、乾隆時期。他的“山水學于石濤(原濟)參以程邃,每以禿毫渴墨,運以中鋒,純以書法成之,不加渲染,自然沈郁蒼渾。詩出王士禎之門,嘗為王士禎作古夫于亭圖。與陳撰、方士庶、厲鶚為詩畫友?!笨v觀全幅,布局自下而上,繁密疏朗有致,一應景物宜人。風格工整謹嚴,色彩古樸,畫意主次分明,山水、樹木成為襯景,捕蟬的兒童相較于山水茂樹比例雖小,卻儼然成為畫中的主角。作者用墨枯濕濃淡兼施并用,枯筆焦墨,枯而能潤,并融入金石趣味,蒼秀細膩,秀潤縝密,有石濤筆意。水墨稍帶寫意,著墨濃淡適宜。以禿毫勾勒老樹,參以書法,自然遒勁;以濃淡之墨暈染枝葉,郁郁蒼蒼,蓊郁茂盛;以渴墨繪山水,山石輪廓用較干之筆皴擦點染,線條變幻流暢,顯得瀟灑蒼秀,疏闊幽遠。以工筆繪人物,形象精確,面部表情豐富細致,衣袖洗練流暢,畫法嚴整細膩,畫格具有元代文人畫的秀雅特點,亦兼具南宋院體工細意韻。根據款識,此畫“摹唐解元本”,筆法嫻熟,工中帶放,粗細結合,明顯有唐寅山水人物特有的秀潤清新、清俊勁逸的藝術風格。

夏日捕蟬,可以說是鄉(xiāng)村孩子們最大的樂趣了,兒時與玩伴在濃陰里捕蟬的記憶充滿快樂。程鳴畫中的捕蟬場景是那樣的親切而熟悉,竟勾起了我的童年回憶,也勾起了我對故鄉(xiāng)的向往。


編輯:陳佳

關鍵詞:童趣盎然 程鳴 《捕蟬圖》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