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論>銳評 銳評

文物保護:留住城市鄉(xiāng)愁 善解居民憂愁

2016年09月02日 11:03 | 作者:袁泉俊 | 來源:人民網(wǎng)
分享到: 

在8月的最后一天,哈爾濱劉亞樓舊居、東北民主聯(lián)軍獨立團舊址等7處不可移動文物建筑遭拆除一事,終于有了處理結果:11名相關人員被問責,其中,分管文物保護和分管征收拆遷的負責人受到紀律處分,區(qū)長被責令公開道歉。

“損毀嚴重,不可恢復”,面對廢墟,國家文物局的斷語,令人痛心疾首。作為補救,當?shù)匾褯Q定在原址實施復建,但不可移動文物一旦遭損毀,很多東西是恢復不過來的。抱憾憤慨之余,值得思考的東西還有很多。

被毀損的“劉亞樓舊居”等7處建筑,在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期間被列入不可移動文物。盡管一直沒有定級,但并不意味著不受文物保護法保護。相反,正因為其定級和價值尚待確定,對其實施任何可能改變原狀的措施前,都應更加審慎。記者在現(xiàn)場一處散落瓦礫木梁和家具雜物的廢墟上看到,一塊紅色的“此地為不可移動文物保護現(xiàn)場”通告牌甚是搶眼。據(jù)當?shù)鼐用裾f,房子是6月25日拆的,牌子是7月6日插上的。形式的彌補,透著一股反諷的味道。實際上,這些文物多年無人過問,長期得不到修繕維護,棚改規(guī)劃也未標識文物。當?shù)匚奈锊块T負責人告訴記者,雙城區(qū)認定的不可移動文物有140多處,但每年的修繕保護經(jīng)費只有“萬八千元”,莫說維修,連巡視的經(jīng)費都不夠。盡管這可能也是實情,但既已列入保護名錄,任何違反相關法律的做法,都難辭其咎。

文物保護是一項系統(tǒng)工程,絕不是立塊牌子就萬事大吉。近年來,一些地方為了增強“歷史底蘊”,為城市涵養(yǎng)文韻雅調,只是徒增文物認定數(shù)量,“只管生,不管養(yǎng)”,勢必使不可移動文物該管的管不好,該守的守不住,甚至出現(xiàn)群眾反映的“房子扒了才知道自己住的是文物”的窘境。從這個意義上講,與其強調事后追責,不如做好事前負責。

不可移動文物承載著一個城市的歷史記憶和文化脈絡,加強保護固然是社會共識,但如何維護文物保護和民生保障之間的平衡,卻是一道難題。在這個案例中,已經(jīng)被夷為平地的7處文物的周圍,是近5萬平方米遍布著危房的棚戶區(qū)?!斑@個大雜院原先有12戶居民,拆遷的時候還剩下8戶,房屋被拆改得早就面目全非了。開春化雪的時候,滿屋子到處漏水,墻要棍子支著,男人們每年都要在墻外再砌幾層墻。”今年67歲的暢淑珍這樣說起往事,她出生在被認定為“獨立團舊址”的院子。因為這起事件,棚改施工停工了,現(xiàn)場每天都圍著很多當?shù)鼐用?。對?60多戶居民而言,由于這一片區(qū)地理位置優(yōu)越,這次棚改拆遷很可能是他們改善居住條件的唯一希望。

一邊是不可移動文物保護的要求,一邊是居民迫切改善居住環(huán)境的要求,如何取舍?考驗的是政府的智慧和責任擔當。實際上,一條可行的路徑就是找到文物保護與改善居民生活環(huán)境之間的契合點。比如,北京市南鑼鼓巷等老四合院區(qū)域的保護,就不是紋絲不動地被動維持原狀,而是政府部門主動作為,遷出過度擁擠的部分居民,改善院內的衛(wèi)生、取暖、供水等配套設施,不僅宜居,而且宜業(yè),在留存了舊時風貌的同時,讓新的文化旅游產(chǎn)業(yè)在這里蓬勃發(fā)展。

“各級黨委和政府要增強對歷史文物的敬畏之心,樹立保護文物也是政績的科學理念”。在推動城鎮(zhèn)化進程中,敬畏法律,尊重歷史,力行保護,既留住城市的鄉(xiāng)愁,又化解居民的憂愁,才能使民族的文明基因在時代的血脈中汩汩流淌。(袁泉)

編輯:劉文俊

關鍵詞:文物保護 城市鄉(xiāng)愁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