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書畫·現場>訊息訊息

光環(huán)之下:抽象表現主義大師都短命?

2016年09月06日 15:58 | 來源:新浪收藏
分享到: 

波洛克因自我放縱而導致生活失控。我們說波洛克雖終死于車禍,但相當于自殺,可說到底波洛克仍未選擇走上絕路。然而本篇中的兩位抽象表現主義大師,卻是真的無戀于人世,甚至含恨而自盡了……

\焦慮的羅斯科(1903-1970)

他的女兒說:“父親整天生活在不知會有什么事情降臨的恐懼之中?!?/p>

1970年2月25日,羅斯科的九幅西格拉姆壁畫在倫敦泰特現代藝術館首展,而就在幾小時前,羅斯科本人卻被發(fā)現自殺在紐約中城東69街的畫室;此前,他服用了大量的抗抑郁藥。他躺在鮮紅的血泊中停止了呼吸,割開他手腕的剃刀就在他身旁,他終于走入他心中的“黑暗之光,死亡之光”。那年羅斯科67歲。

\觀眾在《黑色與栗色》作品前,倫敦泰特現代美術館

我們想問,一個67歲的老人,享受著世界的贊譽,到底還有什么想不開?或許,其個性上的惶恐多疑和藝術對其的咄咄相逼和背叛,能夠對此給出一定的解釋。

花開兩朵,各表一枝。首先,這種惶恐多疑是由于羅斯科對自己的創(chuàng)作非常缺乏自信。每當在自己的畫展開幕前,羅斯科的心情總是十分緊張。據他助手記載:“在畫展的開幕式前,他甚至緊張得嘔吐過……每次畫展開幕,他都要臥床休息,無異于肉體上生病?!币虼?,羅斯科其實很怕開個展。他凡是把畫送出去,都稱之為“歷險”。

\ 羅斯科教堂

這種創(chuàng)作的不自信還表現在羅斯科極度需要外界的反饋,更準確的說是肯定。譬如羅斯科晚年創(chuàng)作《羅斯科教堂》時,他每隔幾天就邀人來他畫室,看他已經畫下的東西。這些被邀請的人中,包括同行、批評家、收藏家。他觀察他們的反應、面部表情,甚至細致到肌肉微妙的牽動。顯然,這時藝術家的創(chuàng)作已經不是獨自“對一個未知的精神空間的探險”,而成了經過藝術界反饋的一個社會事件。

羅斯科和一名博物館館長在畫前 羅斯科和一名博物館館長在畫前 截自BBC《藝術的力量》

據一位和羅斯科相熟批評家回憶說,幾乎每個星期,羅斯科都會打電話找他:“我這兒又畫了點東西,要讓你看看?!比绻@位批評家看了畫沒有說什么,沒有露出熱切的神情,羅斯科就會很煩惱,有時甚至生氣:“我想你是不喜歡它?!边@時他顯得極易受傷。

\羅斯科在自己畫前 截自BBC紀錄片《藝術的力量》

話不多說,雖冰山一角,已可想見一般。可以想見,長期被這種惶恐不安所纏困,羅斯科的日子肯定是很難過的。然而毒化他生活的不僅是他自己惶恐多疑難踏實的個性,其中藝術在他的個人生活中,可以說真正充當了殺手的角色。

一方面,隨著成名一道附上的,還有害怕喪失的憂慮。這種憂慮不無道理,在羅斯科創(chuàng)造出他那種獨一無二的抽象畫風格后,不到十年功夫,他和抽象表現主義的同行們就已經開始過時了。在整個60年代,美國藝術界新流派出現得又多又快,波普藝術取代了抽象表現主義成為了美國藝術的領導風格。面對這些,羅斯科太擔心了,他憂心忡忡地說:“這些年輕藝術家的出現是要謀殺我們的?!彼麑θ送侣?,他覺得自己“已經死了”。

\羅斯科在自己畫前 截自BBC紀錄片《藝術的力量》

顯然,成名的壓力比未成名前更大。成名后,羅斯科更多的是擔心,擔心自己在藝術上沒有新的發(fā)展,在重復同樣的樣式。而事實上,自他確定了自己的“簽名風格”后,他確實就在這個手法里待了近20年。他對朋友承認,這個風格是他費了多大的勁才找到,怎么可能放棄!他做不到!但不放棄有成天面臨著落伍的風險——喪失創(chuàng)造力、失去觀眾、失去名聲……在這個狀態(tài)里,藝術對于羅斯科其實已成為一種挾制和奴役,因而他不止一次地說過:“我痛恨繪畫?!?/p>

\羅斯科 截自BBC紀錄片《藝術的力量》

除了害怕喪失的壓力外,即使是成功本身,也給羅斯科帶來痛苦。說起來命運一直待他不薄,從他成名一直到死,市場都沒有拋棄他。直至如今,更是炙手可熱:2012年5月8日,在佳士得拍賣會上,羅斯科的油畫《橙、紅、黃》以8688萬美元成交;2014年11月11日,作品《No.21》在紐約蘇富比拍賣行成交,成交價為4500萬美元;2015年5月13日,創(chuàng)作于1958年的《No.10》在佳士得以8192.5萬美元成交。

\《橙、紅、黃》,1961,8688萬美元

\《No.21》,1951,4500萬美元

\《No.10》,1958,8192.5萬美元

\《第六號(紫色,綠色和紅色)》,1951年,1.86億美元

然而這個局面并沒有讓羅斯科感到幸福,相反,這使他苦惱。因為作為一個藝術家,他全新期待的是人們對他藝術的欣賞,對他內心世界的理解,不料實際上卻南轅北轍——藏家或把他的作品作為比買股票更保險更盈利的投資品,或將其作為藝術的“名牌產品”來附庸風雅——這個事實對羅斯科的傷害很大。

\羅斯科作于1953年的《無題(黃、紅、藍)》,被奢侈品之父、LVMH集團總裁伯納德-阿諾特所藏

他在剛成名時還很有雄心地認為,他和他的同伴們正在從事一種可以流芳千萬年的藝術,結果發(fā)現,他充其量是在給市場提供一種藝術商品而已。而在這種供求關系里,他和買家并不直接接觸,全靠畫商在其中周旋談價,這更讓他感到自己像個商品生產者。

這樣一來,羅斯科的生活在惶恐不安中又多了一份掙扎:名聲叫他喜歡,他十分害怕失去它;可名聲本身在毫不留情地歪曲他,甚至忽視他——這叫他好不煩惱。

\創(chuàng)作中的羅斯科截自BBC紀錄片《藝術的力量》

1968年春天,羅斯科突然發(fā)現得了靜脈瘤,這使他的生活更加處于奔潰邊緣:家庭已破裂,他年老體衰,更兼身患疾病,繪畫還在向他索要新的風格作為他維持身份的代價,這些對于一個67歲患病的老人實在是太沉重了。

如今他孤身一人,除去畫畫不知自己還能干什么??衫L畫已經讓他厭倦和憎惡了,自己卻還不得不每天面對它——人生被動如此,奴役如此,活著還有什么意思呢?

\

\

\截自BBC紀錄片《藝術的力量》

一個人辛苦地畫了近五十年,最后畫到深惡痛絕,妻離子散,厭世輕生。這真是一個辛酸的故事。

\ 出師未捷身先死——戈爾基 (1904-1948)

在接到妻子打來的分手電話后,第二天他懸梁自盡,終年44歲。

若不是死得早,戈爾基一定會成為抽象表現主義中大紅大紫的藝術家之一,可惜,他沒能堅持到那一天。

同波洛克和羅斯科不同,戈爾基自小從一會拿筆開始,就喜歡畫畫。他的妹妹甚至說,他連睡著了都在畫畫,你可以看出他的手在動。因此當他進入波士頓的藝術學校當學生時,他的描畫能力已經讓他的老師們吃驚了。

\ 《自畫像》,1929-1936

他是一個天生對于藝術特別敏感的人,無論什么藝術的形式,只要是好的,他就會馬上判斷出來,并立即吸收——不用別人告訴他,也無需先在理論上理解。他甚至從沒有去過歐洲,憑借其卓越的藝術直覺和熱切的學習熱情,只在紐約的美術館和畫廊中,他就比同輩人早得多地且更好地掌握了最道地的歐洲立體主義語言以及抽象藝術語言,且更為難得的是,還畫出了有自己個性的抽象畫。

\ 《夜間、謎、鄉(xiāng)愁》,1932-1934

戈爾基個人的藝術學習過程有相當的代表性,代表著美國藝術家如何從歐洲的現代藝術開始,然后逐漸擺脫那些有名稱有法度的抽象造型語言,走向了自由表現的抽象藝術——美國抽象表現主義——之路的。他先于別人的、成熟的抽象語言,啟迪了抽象表現主義那一批人。很多人去他畫室看他的作品,無不被他精湛的技巧打動。好幾個抽象表現主義畫家都是先跟著他學步的,比如羅斯科和德庫寧。德庫寧從不曾佩服過當時其他的美國畫家,唯獨只服他一個人。實在地說,戈爾基是美國現代畫家中難得的藝術人才。

\  《夏季》,1944

然而,命途多舛的一生使戈爾基還未來得及大放光彩,就過早隕落了。悲慘身世奠定了戈爾基一生的憂郁底色自不必說,死前幾年的噩運不斷更使其最終難以承受生命的苦難而終選擇棄世而去:

1946年1月,戈爾基獨居鄉(xiāng)下朋友房中(因貧困而居無定所靠朋友接濟)生火取暖時,引發(fā)火災燒掉了他許多的畫,這對他直如滅頂之災;同年2月,戈爾基被診斷出直腸癌,更是給了他嚴重的打擊;1948年,雪上加霜的是,戈爾基在一次車禍中撞傷了脖子,導致繪畫的手臂一時癱瘓,無法繼續(xù)創(chuàng)作……而這種種厄運的背后,糾纏不休使其窒息的,是其瀕于破裂的婚姻和家庭,而這可以說是這一切苦難的罪魁禍首。然而,此實乃不足為外人所道。

\戈爾基,攝于1946年 圖片截自王瑞蕓《從杜尚到波洛克》一書

值得一提的是,生活似乎總在印證著“福兮禍所伏”的命運軌跡:無論是波洛克、羅斯科還是戈爾基,當成名在讓他們得到一些的同時,也在讓他們失去一些,甚至比得到的更多。當紐約藝術圈的“教主”普呂東,賞拔戈爾基為他在美國這幾年看到的唯一的好畫家時,戈爾基的命運就開始扭轉了?;橐鋈绱?,戈爾基的朋友圈也是如此。

\ 戈爾基與普呂東,攝于1945年 圖片截自王瑞蕓《從杜尚到波洛克》一書

成名前,戈爾基在那些后來的抽象表現主義美國畫家們面前,有一種老大哥的身份,習慣他們常常去他的畫室看他的畫,從他那里得到啟發(fā)。然而自從被普呂東的圈子接納后,戈爾基開始疏遠過去的老朋友了,有了新作,也不愿意給他們看了。比如他首先就不肯給德庫寧看,因為害怕他會把自己的方法學了去,那他就不再是“唯一的”了。(然而可悲的是,戈爾基后來不僅沒有成功進入上城的圈子,連下城的朋友圈也失去了。)

當然,這種成名后的相互提防并不止發(fā)生在戈爾基身上,以至于后來那批畫家們都漸漸相互疏遠,甚至反目了。

\《弗羅洛磨坊的水》,1944

我們看到,無論是友情、婚姻,還是藝術之事,這些個大藝術家們并沒有如其在畫布上般獲得揮灑自如的自由,相反,他們被其步步緊逼,捆縛窒息。徒留光環(huán)之下,孱弱的身軀。

這種生活的失控,或許源于他們對藝術和生活的“分而治之”,事實證明,這種“分而治之”摧毀的必將是藝術家的生活,繼而是藝術家本人。而藝術本身,卻依然完美無瑕,不染一絲血氣。

\ 《plumage landscape》,1947

其實如杜尚所說,藝術家的狀態(tài)比藝術更為重要。我們甚而可以說,藝術家所創(chuàng)作的不應是繪畫,而應是他們的品性,他們最偉大而光榮的杰作,應該是適當地生活。

\ 《Child‘s Companions》,1945

2014年11月12日,創(chuàng)下了780萬美元的新紀錄,含手續(xù)費為890萬美元

如今,注視著這些創(chuàng)下天價神話的作品,在那奪目的光彩背后,你,是否還能感受到那來自鮮活生命的余溫和激情?

天價將人捧為傳奇,殊不知“血肉之軀”或許才是對他們的至高贊美。他們脆弱,甚至懦弱,而這一切恰恰都是最真實的人性表現。而那股對于藝術的蓬勃激情和原生創(chuàng)造力,無論時間長短,都使得他們的作品在歷經時間洗刷后,反而更加大放光彩。

編輯:陳佳

關鍵詞:光環(huán)之下 抽象表現主義大師 都短命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