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論>爭鳴 爭鳴

有一種幸福,叫我在浦江

2016年12月09日 14:17 | 作者:七月 | 來源:光明日報
分享到: 

浦江,與家鄉(xiāng)近在咫尺,卻一再錯過。

早就知道浦江富有——以大口盆為標志的“上山文化”,將史前文明在河姆渡文化的基礎上上溯了3000年,這里還有受著傳統(tǒng)文化熏染的浦江書畫,但我要說的富有,卻與一樁看似平常的小事有關。今年初春,浦江來自普通農家的三名兒童一同走失,在失聯(lián)的漫長而又短暫的三天三夜里,除政府積極組織搜救以外,上萬民眾自發(fā)參與組成數(shù)十支義務救援隊,當?shù)剞r戶及社會各界無償提供各種設備,政府和百姓共同詮釋了對生命的尊重。我猛然意識到,搜救當中那股來自民間的力量源自浦江人身上世世代代的淳樸民風,這民風拒絕了人們之間的冷漠和偽善,給世間注入了善良真誠的暖流。

這件事發(fā)生后,我不由生發(fā)了盡快到浦江去看看、走一走的念頭。于是,一個云淡風輕的秋日,我約上了幾位好友,一同造訪了浦江。

作為詩人,我首先把目光投向了正在建設中的月泉書院。元代初年創(chuàng)立于此的月泉吟社,是古代詩壇上很有影響的一個詩社,它是元初人數(shù)最多、規(guī)模最大、影響最深的遺民詩社;其傳世的集子《月泉吟社詩》,是現(xiàn)存最早的一部詩社總集。月泉,“月盈水漲,月虧水消”,歷代的文人騷客,都被這月這水,撩撥得詩緒和情思洞開。據(jù)說月泉書院這塊土地曾經(jīng)被出讓,政府在接到當?shù)匚娜搜攀康墓_信后,果斷中止了土地拍賣,退還了出讓金,并決定重修月泉書院遺址,再現(xiàn)其風貌。

這次浦江之行,恰逢“翠湖納涼詩會”的決賽,夜色初上,便趕到翠湖。

月色下的翠湖,水面倒映著彩虹橋的流光溢彩,時而幽暗時而粼粼的漣漪,像是被彈撥著的班卓琴的琴弦。我雖是評委,卻更像聽眾,被舞臺上那些“草根朗誦家”的聲音感動著。他們當中有小學生,也有古稀老人,詩作有自己寫的,有老師寫的,還有家人寫的。他們用質樸的詩行和盎然的詩情述說著幾年間浦江環(huán)境翻天覆地的變化,用真摯的感情表達了對浦江的熱愛。據(jù)當?shù)厝私榻B,幾年前的翠湖充斥著全市的垃圾,浦江政府“權為民所用”的信念和“五水共治”的壯舉,成就了今日的翠湖碧波。

當我聽到那一首首飽含深情的詩作,當我發(fā)現(xiàn)自己身后站立著上千名詩歌愛好者,我慶幸自己能踏上浦江這方生長詩情畫意的沃土,一種說不出的幸福感油然而生。那些詩歌,沒有花哨的意象和技巧,有的只是浦江民眾對生存環(huán)境的改變而發(fā)出的由衷贊美,這種來自內心的對家園的鐘愛和自豪,卻是離我漸行漸遠的情愫。

有人說,旅行是為了找到回家的路。而對于我,旅行,只是離開一處無奈駐留的空間,離去是為了回歸,回歸心底里最向往的那處靈魂居所,那處詩意的、讓生命得以安穩(wěn)而自在地棲息的地方。浦江就是這樣一個地方。

離開那日,我們執(zhí)意前往浦江書畫文化的“鼻祖”禮張村。禮張村是浦江著名畫家張書旗、張振鐸、張世簡的老家,這里依山傍水,極為秀美。穿行于青山、溪流、馬頭墻、古祠堂,仿佛置身在一幅水墨畫中。在這里,家家的院墻和門楣上都掛滿了書畫作品,每進一戶就能看到字畫,村民世代耳濡目染的盡是墨香和色彩、線條。他們從田里回來,把手上和腳上的泥洗干凈,拿起毛筆就能繪一幅丹青,寫一幅書法。

人心向善、向美,才會自覺地追求文化的造詣,進而帶動文明的提升。浦江人民的淳樸個性,與朝夕相伴的詩書畫一定有著千絲萬縷的關系。

離開浦江數(shù)日了,每到傍晚,我都思念浦江那一條條掩在暮色山林中的小路,它像藤蔓一樣,觸探著我那顆漸已干涸的江南心。我的耳畔也總會不時地傳來翠湖邊那一縷稚嫩的聲音:

有一種情調,叫嵩溪

有一片花海,叫民生

有一個彩色魔法村,叫羅源

有一種幸福,叫我在浦江

…………

(作者系中國作家協(xié)會會員、中國詩歌學會副秘書長)

編輯:劉小源

關鍵詞:浦江 幸福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