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論>銳評 銳評
“工匠精神”也是一道文化考題
放在世界制造業(yè)升級的大背景下,工匠精神就是一道事關“中國制造向中國智造轉變,中國產品向中國品牌轉變”的經濟考題;對照歷史坐標和社會心理,我們又會發(fā)現(xiàn),工匠精神也是一道文化考題。
2017年全國碩士研究生招生考試已結束,據(jù)媒體報道,今年工匠精神列進了政治科目考試的考題。
一提工匠精神,人們就想到德國、日本、瑞士等國,因為它們產出大量值得稱道的精細產品。比如百達翡麗、勞力士、江詩丹頓這些手表,小小機械表殼里,能有744個零件,最小的細如毫發(fā),一個頂級表匠全身心投入,一年只能制造出一塊。這種精益求精、一絲不茍的工匠精神恰恰是我們迫切需要的。
中國是一個制造大國,但還不是制造強國。我們雖一度是“世界工廠”,但在很多領域并不掌握核心技術;我們有很多產業(yè)工人,但真正潛下心數(shù)十年如一日鉆研技術的人并不多;我們有著巨大的產品產量,但粗制濫造、檔次低下的產品也不少;我們有一些一輩子做一件事的能工巧匠,但在世俗評價里,他們的社會地位卻并不高……說到底,我們真正欠缺的不是工匠,甚至不是工匠精神,而是一種支撐工匠精神的“匠心文化”。
在一些制造業(yè)發(fā)達國家,一個特別精于制作鐘表、生產皮鞋乃至會捏壽司的人,會被視作“國寶”,受到整個社會的尊敬,而中國向來缺乏這樣的文化氛圍。即便是瓷器、絲綢、漆器等產品享譽世界的年代,中國主流社會對匠人也并無太高評價,因為中國傳統(tǒng)文化講究的是“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今天看來,這樣的觀念非常落后,但它對今人產生了很深的影響。每年的研究生考試、公務員考試都人潮如涌,而一些傳統(tǒng)手藝卻面臨后繼無人之困,就是例證。
培育工匠精神重在轉變觀念。現(xiàn)實生活中,重管理輕技術、重學歷輕技能的錯誤認識,應隨時代變化徹底扭轉。在很多發(fā)達國家,匠人收入普遍比大學畢業(yè)生要高,接受職業(yè)教育的孩子同樣被視為“家族的驕傲”,這值得我們反思。提高技能型人才待遇,提升其社會認可度,在全社會形成一種尊重匠人的文化,是培育大國工匠的應然之舉。
在研究生考試中,工匠精神是一道升學考試題;放在世界強國紛紛開啟制造業(yè)升級、提升競爭力的大背景下,工匠精神就是一道事關“中國制造向中國智造轉變,中國產品向中國品牌轉變”的經濟考題;對照歷史坐標和社會心理,我們又會發(fā)現(xiàn),工匠精神也是一道文化考題。
打破固有的偏見,在全社會營造和確立一種推崇工匠精神、踐行工匠精神的“匠心文化”,才可能有更多人干一行、愛一行、專一行、精一行,就像瑞士的鐘表匠那樣,從容淡泊、精益求精、匠心不改,畢生做好一件事,做到近乎完美。(李思輝)
編輯:劉小源
關鍵詞:工匠精神 中國制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