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人物·生活>秀·風采秀·風采
吳國林:終一生心血 研一門技藝
原標題:大工匠吳國林:終一生心血 研一門技藝
一身橘色工作服,滿身機油味,在杭州汽輪動力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杭汽輪”)的車間里,吳國林和其他工人并無二致。但是,吳國林所過之處,大伙都主動跟他打招呼,因為他是所有人眼中的汽輪機裝配技術第一人。
1959年出生的吳國林是杭汽輪的高級技師,從事汽輪機裝配工作已有40余年,是國家級技能大師工作室領銜人,掌握公司三系列汽輪機裝配及試車的核心技術,所創(chuàng)造的“快裝臺位法”被評為杭州市絕技絕活;被人力社保部授予全國技術能手稱號,被浙江省人力社保廳授予浙江省首席技師。
從“小尾巴”到技術第一人
1976年,20歲都不到的吳國林初中剛畢業(yè)就進了杭汽輪,從事裝配崗位工作。人雖小,但決心大。進廠之后,吳國林便一直黏著師傅。自己笑稱,當時是師傅的“小尾巴”,就希望多學點技能。
正因為吳國林對師傅的虛心勤快,讓很多師傅多偏愛一分,技能學起來也比其他人快。差不多一年左右的時間,吳國林就順利出師了。
在汽輪廠里,說起吳國林很多人都豎起大拇指。這其中不僅包含著對他技術的贊揚,也包含著對他吃苦、尚學、肯鉆研精神的敬佩。
有一回,蕭山某企業(yè)發(fā)電機老化需要更換,廠里領導把任務交給了吳國林。吳國林知道,機組多停運一天,企業(yè)便要遭受更大的損失。為了盡快完成,減少企業(yè)損失,吳國林和其他五個同事不眠不休連夜趕工。組裝到后面,吳國林整整三天三夜沒合過眼,沒下過試車臺。
聽機器響動就能“看病”
如果用另一個職業(yè)來形容吳國林的話,他更像是對各種汽輪機手到病除的機械醫(yī)生。
如今的吳國林可以做到通過機器振動頻率、軸承溫度、機器響動,就能判斷出機組有沒有問題,并能迅速開出“藥方”,并著手解決。
吳國林能夠做到如此神奇,一方面是經(jīng)驗的積累,更多的是對技術的鉆研和創(chuàng)新。
2010年,針對引進技術燃機轉子套裝后發(fā)現(xiàn)輪盤跳動量大,轉子在高速轉動時有由于嚴重彎曲產(chǎn)生的問題,吳國林帶領攻關小組從人機料法環(huán)各個環(huán)節(jié)進行原因分析,確定了人員操作不熟練、操作流程有待完善、起吊設備、環(huán)境溫度、校正方法等因素是影響轉子質量的要因,提出燃機轉子產(chǎn)生的彎曲原理和糾正方案,使轉子軸心變化集中,輪盤外圓跳動合格,從而全面提高燃機轉子紅套裝配質量,項目也獲得當年全國QC(質量控制)一等獎。
說到創(chuàng)新,就不能不提到讓吳國林最驕傲的作品——“吳式快裝臺位法”,被杭州市總工會評選為杭州市絕技絕活。
它是用在“試測”環(huán)節(jié)的,在杭汽輪,每一臺汽輪機時間久,試測效率無法滿足生產(chǎn)需求。吳國林通過技術和生產(chǎn)管理手段的革新,將原來局部效率從七天七夜縮短到兩個小時。
杭汽輪相關負責人表示,“吳式快裝臺位法”是把原先的整體流程拆分開,變成流水線的分工,這邊裝配,那邊試測,大大提高了生產(chǎn)效率。
“一點紅不算紅,一片紅才叫紅”
“一點紅不算紅,一片紅才叫紅”,吳國林堅信只有讓每一個技工都掌握精湛的手工技藝,才能讓企業(yè)良性發(fā)展。
有一回,吳國林帶領工人花了六個月時間裝好一臺美國機組,但是機組裝好后很多工人卻忘記了裝配的方法。這讓吳國林越發(fā)意識到技藝傳承的重要性。
每年,吳國林都要花大量的時間培養(yǎng)車間的后續(xù)人才。很多時候他都是親身上陣,對重點機組進行實際操作和現(xiàn)場講解,再以作業(yè)指導書的方式進行固化,讓徒弟們掌握每一步裝配要領。得益于吳國林推行的精細化制度和“傳幫帶”舉措,杭汽輪涌現(xiàn)了一批批技術人才,在行業(yè)里人人稱頌。
2013年,吳國林擁有了屬于自己的國家級大師工作室,這是人力社保部門近年來的一項創(chuàng)新工作,相當于科學家有了自己專門實驗室。
雖然是大師,卻絲毫沒有大師的架子,杭州汽輪機股份有限公司工會副主席盧建華用“大智若愚”評價吳國林。在盧建華眼中,吳國林是一個勤于思考的人,也是一個善于聽取他人意見的人。“你看怎么做?”吳國林經(jīng)常這樣問車間里的年輕工人。從事裝配工作40余年,吳國林始終保持著學習者的姿態(tài),一如他時常說的——活到老學到老。
編輯:位林惠
關鍵詞:吳國林 技藝 汽輪 裝配 匠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