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社情·民意>你言我語 你言我語
評論:“生活惰性過飽和”讓一些年輕人陷入迷茫
看一些青少年教育類節(jié)目發(fā)現(xiàn),每一個“問題少年”似乎都不缺乏所謂的健康成長的客觀條件,就像是一棵小樹,從小就有專人看護并被澆灌了各種營養(yǎng),可是總覺得還是缺了點什么。
為什么物質(zhì)生活越來越豐富,社會精神越來越進步,一些青年卻在成長的道路上越發(fā)迷茫?我認為,這是生活惰性的過飽和造成的。
被寵與自寵過飽和,讓青年的神經(jīng)變得麻木不仁。從小學到大學,從農(nóng)村到城市,中國的父母一向貫徹著“富養(yǎng)”的精神,雖未都能錦衣玉食,但在父母羽翼的包裹下也從未擔心過溫飽。一味迎合,輕易滿足,這是被寵的典型表現(xiàn),也是造成自寵的直接原因。習慣了家中至高無上的地位,便事事都習慣以自我為中心,生活在外,孩子往往比父母還要擔心自己吃苦,衣服要對的,手機要貴的,連外賣都要速度最快的。如此下去,在寵愛的環(huán)境中陷入了自我寵愛的惡性循環(huán),青年的精神如同患了眼翳,麻木不仁,看不清自己,更看不清現(xiàn)實。
垃圾信息的過飽和,讓青年不知獨立思考為何物。信息時代的到來,為人們的生活增添了豐富的色彩,但也帶來了巨大的困擾。無益、無效、無聊的信息每天以各種各樣的方式充斥人們的視野和耳畔。工作、行走、乘車,人們無時無刻不把注意力集中于自己的手機,青年更是視之如身體的一部分,以至于脫離之后,不知所措到雙手不知如何安放。一貫以來的“填鴨式”教育,讓一些青年習慣了依賴書本,依賴網(wǎng)絡(luò),故而不加篩選地接受著各種垃圾信息,連閱讀都變成了“淺閱讀”,獨立思考的空間又在哪里?
“無腦”時間的過飽和,讓青年忽略了自身的存在。記得曾經(jīng)看過復(fù)旦陳果老師講關(guān)于孤獨與寂寞的話題:“孤獨是從人群中偷來的享受,她高傲、優(yōu)美,完全是精神的自由。孤獨,是需要我們有獨處的時間,做到‘如我所是’,完全不需要裝扮、做作,不需要戴著帽子抽根煙來裝深沉?!钡拇_,現(xiàn)在的青年缺少一份孤獨者的精神,上課、工作、陪伴、娛樂,哪怕僅剩下的一些邊邊角角的時間也都被電腦和手機無情地占據(jù),空虛和寂寞是自然而然的結(jié)果。許多看似大腦活躍的時間,卻完全沒有用來思考,不論忙碌還是庸碌都沒有留下一些獨處的時間,白駒過隙的人生又何來理想?
被寵與自寵過飽和,垃圾信息的過飽和,“無腦”時間的過飽和,都是生活惰性過飽和的表現(xiàn)。精神的迷茫正侵蝕著一代又一代的青年。青年的出路在哪里,社會的未來又在哪里?這恐怕正等待著你我去解決。
(作者張健 系南京大學學生)
編輯:梁霄
關(guān)鍵詞:評論 生活 惰性 迷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