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社情·民意>你言我語 你言我語
關于年齡歧視的猜想 媒體:每個年齡段都有其身影
關于年齡歧視的猜想
陸曉婭
我決定用“猜想”這個詞來談論“年齡歧視”這個話題。這讓我感覺到安全,仿佛可進可退。我對“絕對真理”實在是有些厭倦,更愿意用一種好奇、探索的態(tài)度,來面對種種人生與社會問題,包括所謂的年齡歧視——想來它既是人生問題,也是社會問題。
我的猜想之一是,這世界上所有的人,一生中總會遇到歧視,哪怕是所謂的名人、偉人,也都挨過歧視的小刀或大棒。我甚至猜想,歧視會不會也是一種動力,讓他們去努力改變自己或者改變這個社會?
猜想之二是,歧視是一種覆蓋能力超強的無形物,你躲得開這個躲不開那個:你沒遇上種族歧視,或許就會碰到性別歧視;你覺得城里人瞧不起農村人,轉身卻又以身材相貌歧視別人;你在職場叱咤了一下風云,同學聚會時說不定又會遭遇單身歧視。就拿我自己來說吧,眼下常會遇到逆向的年齡歧視,當我不用年齡限制自己的時候,人們便用或關心或揶揄的方式,向我指出“你應該什么年齡干什么事兒”。幸虧我學了點心理學,知道這個不過是人們的“刻板印象”。
歧視,作為人類的一大殺器,如此花樣百出,如此漫天橫飛,如此被人憎恨又如此用著順手,肯定有原因,請容我稍后再做猜想,先收窄話題到年齡上來。
說到年齡歧視這檔事,我的猜想是,每個年齡段都會閃現(xiàn)它的身影。從古典主義的“嘴上沒毛,辦事不牢”,到現(xiàn)代的“4050人員”,再到后現(xiàn)代的“中年大叔保溫杯”,它其實跟年齡段關系不大,可以隨時出沒,基本不受時空限制。不過,在眼下這個不知道什么是AI(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都不好意思的時代,能夠最快接受新事物的青年,受年齡歧視的幾率我猜可能有所降低,且還能獲得嘲笑別人“out”的優(yōu)越感。比如說,當我為了“發(fā)揮余熱”,在早高峰里頂著一頭灰發(fā)擠地鐵時,竟被年輕人視為“瞎裹亂”。
另外一個猜想是,年齡歧視通常并不那么單純,它比較喜歡跨界混搭。比如,“文革”結束,《中國青年報》復刊,我參加面向社會的公開招聘考試。填完表,工作人員掃了一眼,對我說:“你年齡太大了?!蔽乙矑吡艘谎郾?,不過掃的是旁邊那位男士的,他剛獲得了參加筆試的資格,這一掃我發(fā)現(xiàn),他居然比我大了4歲!我拿出刊登著招聘啟事的報紙據(jù)理力爭,才勉強得到一句“你先考考看吧”。在這里,性別歧視抹了一層年齡歧視的粉兒?;蛟S可以再附加一個猜想:女性比男性更容易遭到年齡歧視?
前面說了,年齡歧視既是人生問題,也是社會問題。所以從應對的角度來猜想,年齡歧視是否構成對人的傷害,一個是和當事人自己在乎不在乎有關,一個是歧視是否演變、固化成了某種文化,甚至是某種制度,即歧視有了“系統(tǒng)性”——這樣的歧視傷害的就不是一個人,而是一群人。
在年齡歧視這件事上,我猜想所謂的系統(tǒng)性歧視,也不那么邊界清晰和固定。據(jù)說唐代人的平均年齡是27歲,而韓愈說自己“爾發(fā)蒼蒼,爾視茫茫,爾齒牙動搖”的時候才40多歲!不過我猜他大概還是被捧著的時候多一些,被歧視的時候少一些,畢竟他活到了56歲,比平均年齡高了一倍,又那么有成就,屬于德高望重的一類。那時候社會發(fā)展慢,知識更新沒那么快,老人家的經(jīng)驗對下一代來說,通常還是有用的,所以“家有一老如有一寶”啊。
照這么說,到了眼下這個飛也似變化的社會,老年人一定更容易被歧視了?那也不一定,還有個人口結構因素呢。一旦社會勞動力不足了,系統(tǒng)性的年齡歧視恐怕也不會那么堅挺。
有個電影叫《實習生》,里面的男主被網(wǎng)友形容為“與社會嚴重脫節(jié)的‘復古’老爺爺”。這個70歲、死了太太、連電腦都不會開的老爺子,居然看到一家網(wǎng)絡服裝公司招聘高齡實習生。他全然不顧一位老太太“你也不小了”的提醒,頭一回錄了視頻去應聘,又通過幾次面試,拿下CEO 跟班的職位。電影我就不劇透了,總而言之,企業(yè)沒被對老年人的刻板印象所束縛,老爺子自己也不歧視自己,作為年齡歧視的人生問題和社會問題居然都不是問題了。
“復古”老爺爺?shù)墓适虏⒎俏鞣讲庞?,我家附近的面包店里就有一位“大媽”,她溫暖的笑容和分寸恰當?shù)恼泻?,常讓我仿佛獲得了“買一贈一”的快樂。
這些故事放到老年報去講似乎更合適一些,我就打住吧。不過舉一反三地說,不管是小還是老,不管中年有沒有危機,我猜,你只要不care別人的所謂年齡歧視,只要你看得起自己,只要你對生活懷有熱忱,你該干啥還干啥,年齡歧視這把刀肯定就會化為無形。要是你打心眼兒里不相信自己,總覺得別人的眼光和說辭里都刀光劍影的,你是翩翩少年還是鶴發(fā)童顏,都免不了“被歧視”。
話說回來,人可以不被年齡所限,但要是對于生命的限制毫無察覺,恐怕也不是好事。一個沒面對過社會復雜性的人,整天對自己說“相信你是最棒的”;一個滿腦袋塞著陳舊知識,還總倚老賣老,以為真理在握,不僅是害了自己,實在也是有害社會。從這個角度看,歧視有時也是一種警醒,可以化為自我覺察的工具。
最后的猜想送給年齡歧視的原因吧。我猜,人類社會之所以有“歧視”這個殺器,首先是因為人的生命太渺小太脆弱了。人生短暫,又充滿著那么多的沖突、無奈和傷害,歧視一下他人,自己就能獲得一種優(yōu)越感,雖然這優(yōu)越感也就能保持幾分鐘,也不過是一種無形的“感覺”而非實在的money,可對很多人來說,這種比他人優(yōu)越的快感,有比沒有強啊。
再推論一下,從時間的維度看猜測,一個人雖然從理性上知道歧視是不對的,但在自我受到威脅的時候,會比較容易拿歧視作為防護的武器?從人格的維度上看,一個人越看不起自己,內心的安全感越差,是不是越容易歧視他人?從社會的維度上看,一個充滿歧視的社會,是不是更缺乏人與人之間、群體與群體之間的信任感、安全感?
另外一個原因,大概就是前面說到的刻板印象吧。刻板印象主要是指人們對某個事物或物體形成的一種概括固定的看法,并把這種觀看法推而廣之,認為這個事物或者整體都具有該特征,而忽視個體差異。比如,嘴上沒毛的人都簡單沖動,說不定人家智商情商雙高呢!再比如,中年捧個保溫杯,就一定喪失了熱忱和勇氣嗎?又比如,是否所有老年人都因為流體智力減退而out了,因此應該退出職場退出社會呢?在心理治療界,90多歲的瑪利亞·葛茉莉還在帶工作坊,86歲的歐文·亞隆還在做心理治療和寫作,他們的晶體智力和人格魅力還在散發(fā)著巨大的能量和創(chuàng)造力,你要是刻板一下印象他們,恐怕很搞笑呢。
最后一個猜想是,當把歧視(甭管是啥歧視)當作改變人生的動力時,如果用力過猛,恐怕會給自己和社會帶來災難——一個人若是把傷害固化在內心,擴大它對自己的影響,容易喪失對他人的信任,變得敏感、激憤,從而導致對信息的歪曲和行為上的過度。歷史上不乏這樣的人吧?
編輯:李晨陽
關鍵詞:歧視 年齡 猜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