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論>銳評 銳評
家長對孩子進不了“重點班”有多重焦慮
“不舉辦任何形式的入學或升學考試,不以各類競賽、考級、獎勵證書作為學生入學或升學的依據??刂瓶荚嚧螖担剿鲗嵤┑燃壖釉u語的評價方式??荚嚦煽儾贿M行公開排名,不以分數作為評價學生的唯一標準?!比涨?,教育部印發(fā)了《義務教育學校管理標準》,再次重申了一些“老規(guī)定”。
諸如“考試成績不進行公開排名”“不以分數作為評價學生的唯一標準”的規(guī)定,可謂老生常談,年年提,月月提,但實際效果并不大。即便沒有公開的成績排名,方方面面的評價都客觀存在,況且,只要應試教育主導的局面還沒有打破,這些規(guī)定無論如何強調,恐怕都難以緩解中國家長的教育焦慮。
“沒有最焦慮,只有更焦慮”、“搶跑的家長焦慮,不搶跑的家長更焦慮”,在孩子教育的漫漫征程中,“焦慮”幾乎是中國家長的標配。因為有這種焦慮在,哪怕學校對學生的成績不再公開排名,也有家長耐不住性子會打聽到孩子的名次。
筆者曾和一位小學一年級老師聊天,老師說每次小測試完畢,總有家長私信她,“班里的滿分多不多?有幾個?”其實老師能感覺到,家長就是想知道孩子在班里能排一個什么樣的名次。而這樣的小測試,只是平時的練習,老師都沒有那么在乎,但家長明顯比老師更重視這樣的測試。
這只是一個不具普遍性的個例,但一定程度上也反映出家長對“考試成績排名”的重視。太多太多的事例“教育”家長,最初想給孩子提供素質教育的環(huán)境,到頭來往往逃不過考試的評判。
比如,學校不設重點班的規(guī)定,強調了好多年,但是體察一下各個城市里教學質量高的中學,哪一所中學沒有實質性的“尖刀班”“重點班”呢?而要想進入“尖刀班”“重點班”,考試成績以及各類競賽的證書,又是很重要的評判標準。
減負、素質教育喊了很多年,家長們反而變得越來越焦慮,這種焦慮一方面來自于應試教育的真實導向,另一方面也來自家長對“階層墜落”的恐懼,而對孩子的教育,又是彌補、減緩這一恐懼感的重要途徑。
這次,教育部印發(fā)的《義務教育學校管理標準》能發(fā)揮出真正的效果,能讓焦慮的家長們逐漸冷靜下來嗎?
短時間內看,也許只能謹慎地樂觀視之。但如果將視線放得長遠一些,我們對教育的認識一定會更理性。教育界越來越多的有識之士意識到,我國教育的功能定位將從工具本位轉向以人為本,教育的核心應該把人的發(fā)展真正置于學校教育的最高原則。
從本質上說,就是要真正實現教育的“去應試化”,完成教育價值觀的重建,推動整個教育從“應試本位”走向“人的發(fā)展本位”。從這個角度說,教育的任務就是要培養(yǎng)孩子成為一個獨特的人,讓他真正成為他自己。
正如查爾斯﹒漢迪在《瘋狂的時代》一書中所指出的:對教育而言,真正需要的不是國家制定的課程表,而是給每一個孩子一份私人進程表。這份“私人進程表”一定是尊重孩子個性化發(fā)展的,是屬于孩子自己的成長痕跡,而不是完全可以量化的考試分數。這份“私人進程表”也定是尊重“人的發(fā)展本位”的。
當越來越多的人意識到教育不僅僅是促進階層流動的工具,更重要更有價值的是它可以幫助人找到真正的自己時,我們的焦慮一定會緩解若干。希望等到我們的下一代成長起來,能清楚自己到底該怎樣生活,他們現在所受的教育,未必都是為了高分,而是為了有能力尋找更遼闊的生活。
誠如斯哉。但當下最現實的矛盾是,假若沒有進入“尖刀班”“重點班”,尋找到遼闊生活的幾率大不大呢?
編輯:李敏杰
關鍵詞:家長 孩子 焦慮 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