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聞 要聞

中外聯(lián)合團隊研究發(fā)現(xiàn),古老爬行類大鼻龍能斷尾求生

2018年03月06日 13:44 | 來源:新華社
分享到: 

新華社長春3月6日電(記者張建、邵美琦)我們都熟知壁虎斷尾求生的故事,但爬行類的這種求生技能最早是在什么時候演化出來的?吉林大學6日發(fā)布的最新研究成果顯示,古老爬行類大鼻龍能斷尾求生,是個十足的“逃生專家”。這項研究成果5日發(fā)表在世界知名科學雜志自然出版集團旗下的《科學報告》上。

該研究成果由世界著名的古生物學家、吉林大學恐龍演化研究中心名譽主任、唐敖慶講座教授羅伯特·賴茲院士所領銜的國際聯(lián)合研究團隊所取得的。團隊通過對七十余個成年和幼年大鼻龍尾椎骨化石和部份尾部骨架化石的研究發(fā)現(xiàn),其尾椎骨內(nèi)有可沿著較弱平面斷開的裂紋。當捕食者抓住了這類爬行類尾巴的時候,它們的尾椎骨就會沿著裂紋如同紙張沿著打孔線一樣定向斷開,丟下尾巴,平安逃脫。

該項成果所描述的2.89億年前小型爬行動物從獵食者口中斷尾求生的行為,是目前所知的最早化石紀錄。據(jù)了解,這種爬行類動物叫大鼻龍,雜食或植食生活,體重不到二公斤,是二疊紀早期陸地上常見的爬行類,現(xiàn)生爬行動物的遠祖之一。

研究發(fā)現(xiàn),大鼻龍能在獵食者口中逃生,很大程度上就是因為有條可斷的尾巴,就如很多種現(xiàn)生的蜥蜴一樣(壁虎、變色龍等),在它們的尾椎骨上都有類似的裂紋,緊要關頭能夠斷尾求生,利用尾巴誤導獵食者,然后逃之夭夭。

研究認為,大鼻龍演化出來的此類逃生機制,很可能是它們的類群在演化上取得成功的原因之一。在2.51億年前二疊紀末期的時候,大鼻龍已經(jīng)散布到整個超級古大陸。但讓人不解的是,當大鼻龍滅絕以后,這種特點就從爬行類的化石紀錄中消失了很長時間,一直到大約七千萬年前的蜥蜴化石身上,才重新出現(xiàn)這種特征。

研究者通過對諸多不同個體大鼻龍尾椎骨化石切片的顯微觀測及對比研究發(fā)現(xiàn),這些裂紋是在尾椎骨發(fā)育的過程中自然形成的,在年輕的大鼻龍身上有很好的裂紋;而在一些成年者則已經(jīng)愈合了。這進一步說明,因為在幼年時期被獵食的機會較大,幼仔需要這種能力保護自己;而成年個體使用斷尾求生技能的機會則相對較少。(完)

編輯:楊嵐

關鍵詞:大鼻龍 爬行 求生 研究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