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聞>沸點 沸點
主創(chuàng)拍了四年沒拿工資 央視這部紀錄片口碑炸裂!
中新網(wǎng)客戶端北京6月20日電(袁秀月)“這是一座懸崖上的宮殿,三面環(huán)水,一面銜山。傳說中,這里埋藏著無數(shù)的寶藏,但有一天,它卻突然消失?!?/p>
宮殿、寶藏、探險,這仿佛是從最流行的盜墓小說中摘錄出來的情節(jié)。
然而事實上,它卻與盜墓完全相反,而是出自央視的一部考古紀錄片《土司遺城海龍屯》。
沒有大投資,沒有一個大腕,演員還得工作人員客串,最要命的是,從籌備到后期花了四年,而成片僅有兩集,每集52分鐘。
跟考古一樣,這是個“費力不討好”的活兒。
不過,功夫不負有心人,這部片子憑借精良的制作,獲得不少“自來水”,豆瓣評分達到了8.6分。有網(wǎng)友評價“不懸疑,不雞湯,不勵志”。
還有的人“眼睛毒”,看出片子里的服裝和兵器不一般,從衣服、首飾到盔甲、兵器,都是“神級還原”。
這部片子究竟講了什么?帶著這種好奇心,記者刷完了《土司遺城海龍屯》。
本片的主角是海龍屯,它坐落于貴州省遵義市的龍巖山巔上,是一個面積約1.59平方公里的城堡。
北、東、南三面臨水,全是絕壁,僅有一條巨大的人工天梯通往山頂。
圍墻之外,有鐵柱關、飛龍關、朝天關、萬安關等多個關隘,圍墻之內,則有老王宮、新王宮等與深山氣質不符的“豪華宮殿”。
地勢險峻,易守難攻,沒錯,這是西南地區(qū)抵御外敵的防御工事。
那么,究竟是誰建造了這么大規(guī)模的海龍屯?
前兩年,貴州遵義一帶盜墓猖獗,而在海龍屯四周,就發(fā)現(xiàn)了多個被盜的高規(guī)格墓葬。據(jù)稱,海龍屯是奇珍異寶的埋藏地。一切都表明著,它的主人有著不一般的過往。
隨著考古人員的挖掘和攝制組的鏡頭,一個家族700多年的歷史被緩緩揭開。
土司是古代邊疆的一種官職,通常授給西北、西南地區(qū)的少數(shù)民族部族頭目。而播州楊氏土司則是最特別的一個(遵義古稱播州),從唐朝中期到萬歷年間,楊氏家族曾盤踞播州地區(qū)長達724年。
紀錄片中,貴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發(fā)現(xiàn)的就是楊氏第14代子孫——楊價的墓。楊價是南宋時期抗蒙名將,曾多次率兵擊敗蒙古大軍,后還獲封“威靈英烈侯”。
其子楊文正是主張建造海龍屯的人,他曾給四川安撫制置使余玠獻上“保蜀三策”,為的就是防止蒙古軍南下,而其“中策”就是建造海龍屯。
楊文召集兩位名士,用了十一年的時間修建了從川北到川南的一系列山城寨堡。
楊氏歷代統(tǒng)治播州,勢力盤根錯結,到明萬歷年間,楊氏家族與明王朝的矛盾也不斷激化。
1599年,在被勘問、革職、次子去世之后,楊氏30世子孫楊應龍起兵反明。明王朝急調24萬大軍分八路進攻,于次年攻破海龍屯,平定播州,史稱“平播之役”。
兵敗之后,楊應龍自縊,楊家統(tǒng)治播州的歷史也宣告終結。這座曾讓蒙古兵望而卻步的巨石堡壘——海龍屯,也在這一戰(zhàn)役中轟然倒塌。
“眼見你起高樓,眼見你樓塌了?!?/p>
不少人像記者一樣看得意猶未盡,刷完全片后,記者忍不住找到了《土司遺城海龍屯》劇組,跟他們聊了聊。
與大多數(shù)紀錄片不同,這部片子的開始有些烏龍。2012年,導演石姝麗從韓國延世大學電影專業(yè)研究生畢業(yè)回國,打算拍攝一部玄幻穿越劇《月隱傳奇》,講述的是一個紀錄片劇組所遇到的匪夷所思的歷險故事。
在創(chuàng)作劇本時,她偶然看到了一則關于土司墓出土文物的新聞,在貴州的十萬大山之中竟然有這種規(guī)模的墓葬出現(xiàn),她感到非常吃驚,于是就跟進了海龍屯。
只是,紀錄片拍攝的時間漫長,“一不小心就耗費了四年光陰”,原先要拍的玄幻劇也擱置一旁,而是認認真真拍攝了《土司遺城海龍屯》。
由于《土司遺城海龍屯》最開始的立項并不是這個規(guī)模,因此預算經(jīng)費也比一般紀錄片要低很多。為什么片子只有兩集,也跟經(jīng)費不足有關系,不過他們也表示,雖然只有兩集,但鏡頭量巨大,并沒有因此而壓縮質量。
劇組人也不多,固定的只有五六個人。除了本職工作,還要客串角色。在片中,楊應龍一角就由執(zhí)行制片張先童扮演,次子楊國棟則由攝影師韓通扮演。
為了能夠拍完,主創(chuàng)團隊不拿工資,其余成員則降低薪酬,其余的錢主要花在服裝道具,以及工作人員的差旅上。張先童還自己提出,一天五十元片酬,同時還要兼職當司機。
在這種情況下,石姝麗做了一個幾乎所有人都反對的決定,那就是自己復原片中的服裝道具。相比租借服裝道具,這可能要花費更多的資金以及更大的人力。
因為“好奇真正的歷史是什么樣”,石姝麗決定親手去實現(xiàn)它。她花了一年時間去查閱大量資料,還好之后有了很多專家學者的幫助,一些致力于中國古代服飾復原的專業(yè)人士也加入其中,一起完成了這份工作。
劇中出現(xiàn)的部分常服,比如長子楊朝棟所穿的罩甲,就是石姝麗購買布料并設計的款式。武器則是依據(jù)古畫古圖紙進行的仿制,也是她提供的圖紙。
只有年輕人才敢這么干。在劇組中,除了石姝麗和攝影指導李品是80后,其他成員都很年輕,很多是剛出校門的大學生,有的是在校學生,最小的才19歲。
拍攝過程中也遇到了不少困難,有時顧不上吃飯,只能吃壓縮餅干,顧不上睡覺,就拍到哪兒睡到哪兒。
不過,最大的困難還不是條件艱苦,而是演員。一開始說要拍攝歷史紀錄片,很多群演都覺得有趣,但拍著拍著發(fā)現(xiàn),這件事不僅沒趣,還很辛苦。
有的中途就穿著服裝離開了。有的開始玩起了道具,比如用矛來敲盾,想測試哪個更厲害,很多頭盔還被砸凹陷進去了。
工作人員只好耐心跟他們解釋,這不是單純的道具,每一件都是學者們傾注了心血的歷史鑒證,希望大家愛惜。
大多數(shù)群演對此也能夠理解,有個小哥不小心把劇組定制的倭刀敲斷了,主創(chuàng)們心疼得不得了。他自己不好意思,于是偷偷地拿去焊接,后來,每次拍戲他都是最認真的,攻城也沖在第一個。
雖然由好奇心起頭,但四年拍下來,主創(chuàng)們也對這段歷史有了不一樣的情感,對考古工作者的付出也有了更真切的認識。
“很多人看紀錄片會要求它很詳細,前因后果必須有交代,但是他們不知道的是,歷史是考古工作者用小刷子慢慢刷出來的。人們所需要的某一個真相,可能考古者要刷上一生?!笔愓f。
怎么能拍出一部好的紀錄片?導演石姝麗最有感觸,她說,最重要的是舍得花時間,“考古學者刷十年,紀錄片跟著走十年”。
好的紀錄片都是拿創(chuàng)作者的青春換來的,然而這些青春的付出可能連一臺普通的家用車都換不來。
但是,你能說它不值錢嗎?它記錄下來的是一個民族記憶傳承的根脈。
事情總得有人做,這樣,我們的子孫才會知道,我們從哪里來,將來又要到哪里去。(完)
編輯:秦云
關鍵詞:紀錄片 石姝麗 土司遺城海龍屯 考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