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論>銳評 銳評

“舌尖上的罌粟”比毒品更可怕

2018年08月29日 14:57 | 作者:左崇年 | 來源:東方網(wǎng)
分享到: 

小周今年19歲,近日體檢對尿液進行檢測,嗎啡呈陽性。對此,小周非常吃驚,他還是一名大學在讀學生,平時表現(xiàn)良好并無不良嗜好,怎么可能“染毒”?小周的情況同樣引起民警注意。經(jīng)過排查,警方發(fā)現(xiàn)導致其“染毒”的源頭,來自一家蒸面館。(8月28日《華商報》)

大學生小周在一家蒸面店吃碗蒸面,一不小心被“染毒”。成了無辜的“吸毒”。如今非法添加罌粟殼,這已是一種潛規(guī)則,這也是一些不法商家常用的伎倆。近年來,一些不法商家,經(jīng)常干這種缺德事,為了消費者因上癮而“永遠想念我們”,成為??停谷辉邴u菜等食品里進行不法添加,情況還顯示,罌粟殼的使用范圍正在從小吃店、小餐館向規(guī)模較大的餐飲企業(yè)蔓延,從多年來食藥監(jiān)、公安等部門對罌粟殼專項打擊來看,在食品中添加罌粟殼屢見不鮮。其中,火鍋、小吃、鹵味制品是“罌禍”的重災區(qū)。“舌尖上的罌粟殼”的危害已不容小覷。“罌粟食品”像幽靈一樣,無時不在威脅食品安全。

蒸面館在食品湯料里非法添加罌粟殼比毒品更可怕。眾所周周,罌粟殼內含嗎啡、可待因、罌粟堿等生物堿類物質。罌粟殼如果食用過量,輕則乏力、面黃肌瘦,重則損害神經(jīng)系統(tǒng)、呼吸系統(tǒng)?!袄浰谑称贰背蔀椴环ㄌ砑拥奈kU食品,讓消費者上癮和有很強的依賴性,顧客吃后欲罷不能的“食品中毒”現(xiàn)象時有所聞,消費者成為悄悄的“食毒者”。

顯然,“罌粟秘方”,既有損消費者身體健康、踐踏商業(yè)倫理,更是嚴重的違法行為。別以為長期食用才有問題,哪怕食用一次,有時候也很“要命”。幾年前,陜西吳起縣一男子因吃了加罌粟殼的涼皮后被警方認定為吸毒。因為一頓“美食”,成為法律意義上的“癮君子”,是不是比竇娥還冤?任意非法添加罌粟殼,無異是“投毒者”。

2000年,最高法關于審理毒品案件定罪量刑標準有關問題的解釋中,罌粟殼已經(jīng)被歸類為“其他毒品”。國家禁毒委等還曾下發(fā)通知,要求“嚴厲打擊在食品中添加罌粟殼行為”。這種非法行為屢屢得逞,很大程度上是監(jiān)管的滯后。因為消費者沒有火眼金睛,吃飯不可能帶家伙檢測,何況消費者不是檢測機關,也沒有這個能力。消費者一不小心就可能成為“食毒者”。如今,罌粟殼不法添加到各種食品中,危害舌尖安全,表明“零容忍”原則在執(zhí)行中還需持續(xù)發(fā)力。

食品里不法添加罌粟殼造成對消費者的健康危害,已經(jīng)構成銷售有毒、有害食品罪,當依法應予懲處和嚴厲打擊。同時希望進一步完善法律法規(guī),明確管理職責,進行規(guī)范管理,形成協(xié)調管理機制,進一步加強食品監(jiān)管力度,進行規(guī)范管理,對不法添加予以致命的打擊,確保消費者健康安全不受不法添加之害。防止食品被不法添加罌粟殼的違法行為,需要補齊公共責任的“短板”,一方面加快構建食品安全“社會共治”格局。一方面從源頭把關,對食品里不法添加罌粟殼行為實行零容忍,保持嚴打嚴懲的高壓態(tài)勢,做到精準打擊,并加強常態(tài)化管理監(jiān)督,發(fā)動群眾有獎舉報,對不法商家嚴厲處罰,罰得其傾家蕩產,不斷提高違法成本,讓其吃不了兜著走。

編輯:李敏杰

關鍵詞:罌粟殼 食品 添加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