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收藏·鑒寶>資訊資訊
重溫故宮文物南遷來滬之路 致敬國寶守護人
原標題:重溫故宮文物南遷來滬之路,致敬默默奉獻的國寶守護人
1933年2月5日,北京故宮太和門廣場上,人們在一片繁忙中開始了故宮文物南遷的計劃。3月5日,滿載故宮文物的大箱子中的一部分出現(xiàn)在了上海南市招商局的金利源碼頭上。第二天的《申報》立即刊登了這則消息:“南遷古物昨午抵滬,共一千零五十四箱,存儲仁濟醫(yī)院舊址”。誰又能知道,在這短短一行字背后,有多少驚心動魄的故事,又有多少舍生忘死的國寶守護人。
10月13日,由中國上海國際藝術(shù)節(jié)中心舉辦了一場“‘國之重寶在上?!蕦m文物南遷文化走讀活動”,致敬用生命守護著國寶的安危和民族的復興希望的故宮護寶人。
體驗故宮文物抵滬存放和離滬赴寧的兩條路線
此次行走活動帶領(lǐng)參與者體驗了故宮文物抵滬存放和離滬赴寧的兩條路線。在行走過程中,抵滬存放路線相對簡單清晰:新開河路人民路路口小廣場(金利源碼頭舊址,文物由船運到達上海處)—天主堂街26號仁濟醫(yī)院舊址(今延安東路四川南路口,主要文物存放上海地點)—四川路32號業(yè)廣公司貨棧(今四川中路元芳弄北側(cè))。
故宮文物抵滬存放和離滬赴寧的兩條路線
由亞爾培路(今陜西南路)往南看霞飛路(今淮海中路)街景,故宮駐滬辦事處附近
而離滬赴寧的路線則遇到了考證上難題,現(xiàn)在已經(jīng)確準的路線是:四川路32號業(yè)廣公司貨棧(今四川中路元芳弄北側(cè))—愛多亞路(今延安東路)—虞洽卿路(西藏中路)—靜安寺路(南京西路)—卡德路(石門二路)—麥根路(石門二路)—蘇州河舢廠新橋(恒豐路橋)—金陵路(秣陵路,也曾成為麥根路)—康吉路—麥根路車站(上海站)。
麥根路站和鐵軌,約位于今石門二路北段,泰興路,西蘇州路,淮安路附近
線路策劃者、來自人文走讀潮牌V-Cité的吳佳麗在行走過程中,介紹道,“在這條路線中,我們有趣的看到了三次麥根路,而正是這個麥根路讓考證難度難上加難。麥根路,即Markham Road,在上海租界時代的道路里面不算知名。眾所周知,上?,F(xiàn)有的金陵路東側(cè)靠近外灘,西側(cè)靠近淡水路,按照路線來看,走的是現(xiàn)有這條金陵路的話等于重新折返,顯然這是不合理的。翻閱資料才發(fā)現(xiàn),現(xiàn)在的秣陵路,在1921年剛剛筑成的時候也被命名為金陵路,直到1947年才因與黃浦的金陵路重名,而改名秣陵路。除去這一條,現(xiàn)今上海還有五條馬路都曾經(jīng)是麥根路的一部分:石門二路、康定東路、泰興路、西蘇州路、淮安路。這五條都屬于當時的法租界,而秣陵路則屬于華界閘北。”
“國之重寶在上?!薄蕦m文物南遷文化走讀活動
“1900年,閘北商埠開辟,8年后,滬寧鐵路通車,1913年,由英商控制的鐵路貨站成立。當時由于貨主多來自租界,而從貨站前往租界必然要經(jīng)過當時的麥根路,也就是現(xiàn)在石門二路的最北段,所以貨站也跟著叫做了麥根路車站,直到1947年,閘北的金陵路才因為避免和現(xiàn)在的金陵路重名而改叫秣陵路。這種巧合和當時華界、租界各自相對獨立管轄有關(guān)系,才會出現(xiàn)同一條路名出現(xiàn)在不同區(qū)域的情況。也正是這一段資料更加印證了文物如果要通過鐵路赴寧,路線肯定與貨主前往租界是相一致的,他們必然也是經(jīng)由麥根路中的石門二路行車,而非其他四條馬路?!眳羌邀愑盅a充說。
文物南遷
文物來滬后的存放與安保
1933年的中國,風雨飄搖、動蕩不安,“九·一八”事變之后,東三省淪陷,距離只有200公里之外的北京故宮惴惴不安。原定1933年1月31日起運,但因車輛不夠分配和受到阻撓,拖延了數(shù)日。1933年2月5日上午,十多輛汽車和三百多輛人力排子車先后進入午門。故宮職員給每輛車都粘貼上號志,每個汽車司機、木板車工人都在胸前別上一枚圓形紙質(zhì)“吉”字徽章,作為保證安全的標識,也是對南遷路上的吉祥平安的衷心企盼。當晚9時,三百多輛載滿木箱的雙輪人力木板車(排子車),向正陽門(前門)外的火車西站進發(fā),正式開啟了南遷之路。
1933年字林洋行出版的上海地圖上,故宮文物存放地(途中標有H)
故宮物品第一批2100余箱,博物院派簡任秘書吳瀛率同職員14人,隨車照料,一共21節(jié)車,張學良派憲兵百數(shù)十人押車保護。出于安全考慮,火車沒有直接走京滬線,而是舍近求遠,繞道平漢線鄭州轉(zhuǎn)隴海線徐州,兜圈上京滬線。2月10日到達南京長江北岸浦口的第一批文物,因為有人提出要將文獻館里的檔案材料單獨遷往西安而發(fā)生爭執(zhí),導致文物在浦口車站滯留了近一個月。3月3日,故宮文物從浦口列車上卸下,分批渡過長江,約有一半(多為文獻檔案)暫存南京行政院大禮堂,其余的1054箱,由上海招商局的江靖輪載著,1933年3月5日中午12點左右抵達上海外灘金利源碼頭。
1936年出版的《九十年來為華人服務(wù)之仁濟醫(yī)院》上的有關(guān)故宮文物存放地的記載
上海市警察局派出偵緝隊長盧英率領(lǐng)數(shù)百名偵緝隊員和水巡隊的警察,早已在碼頭森嚴戒備。上海警備司令部出動了一支部隊,法租界巡捕房也派了多名巡捕,協(xié)助維護秩序。護送文物的除了原有的北平憲兵、故宮押運人員及警衛(wèi)外,行政院命令首都南京憲兵司令部另派一個機關(guān)槍連。押運官員為行政院參事陳銑,朱宗良,書記官翟宗翰,收發(fā)主任汪今亮等。故宮博物院秘書長李宗侗在碼頭迎候。下午1時許,雇請的茂泰洋行十多輛運輸車,來回跑了數(shù)趟,才全部送到了文物存放地——法租界天主堂街(今四川南路)26號。每個車次,都有故宮職員和偵緝隊員各一名隨護。文物入藏的第三天,時任代理行政院長的宋子文與故宮博物院秘書長李宗侗,就特地到庫房巡視,《申報》以《宋子文昨日視察運滬古物》為題對此進行了專項報道。
1932年出版的《字林西報行名錄》上關(guān)于天主堂街26號的記載
文物的存放地為一座七層樓房,鋼筋水泥結(jié)構(gòu),高大堅實。1931年前后,此地因仁濟醫(yī)院舊址改造,一度作為臨時診所使用。仁濟新院落成后,作為中央銀行堆棧,當時談妥租金為每月3750兩白銀。租下后,認真維修,所有窗戶都安了鐵柵欄,四周打樁圍起鐵絲網(wǎng)。故宮方面與上海市警察局、租界巡捕房商議制定了周密的安全保衛(wèi)措施。庫房有偵緝隊和巡捕各五名,負責庫房日常防護;一樓隔出一些空間作辦公室和巡查人員休息室;所有門窗都安了電網(wǎng);一樓和三樓裝上了報警電鈴,與巡捕房相通;庫房外圍設(shè)置警崗,由故宮院警、租界巡捕和海關(guān)關(guān)員日夜輪流值班。庫門鎖鑰由故宮人員和受國民政府行政院委托負責保管工作的中央銀行職員各執(zhí)一把,必須兩人同時到場,方能開啟。故宮博物院駐滬辦事處,地址先是亞爾培路(今陜西南路)亞爾培坊,后移永安街永安坊。1933年5月23日,第五批也是最后一批文物安全抵達上海,保存在法租界和英租界的倉庫里,總計19557箱(其中故宮博物院文物13491箱,包括古物館2631箱,圖書館1415箱,文獻館3773箱,秘書處5672箱,附運文物6066箱,包括古物陳列所5415箱,頤和園640箱,國子監(jiān)11箱)。1933年7月,正式成立了故宮臨時監(jiān)察委員會,負責監(jiān)視工作。該委員會由上海市參議院、國立中央研究上海地方法院各一名代表和故宮代表二人組成。凡是移動和開啟文物箱子,都要先商得監(jiān)察委員會的同意,并派一名委員臨場監(jiān)視,才能進行。1933年8月10日,故宮博物院駐滬辦事處及監(jiān)察委員會在一品香召開記者招待會,由馬衡向社會各界報告文物南遷的經(jīng)過,及到滬后開箱檢驗情況。
故宮人在滬工作情形
從1934年6月4日起,故宮駐滬辦事處開始著手對每件文物進行詳細登記造冊,歷時兩年半,直到文物轉(zhuǎn)移去南京,仍未完成該項工作。已清點部分,按新編號碼編印成《存滬文物點收清冊》。馬衡用四個字作為這些文物的代號:原古物館的2631個箱子編號前都冠“滬”字;原圖書館的1415箱都編為“上”字;原文獻館的3766箱都用“寓”;原秘書處裝的5608箱則寫“公”,聯(lián)起來,就是“滬上寓公”。
文物在上海期間的兩件大事:出國展覽與《四庫全書》的出版
文物在上海存放期間,除了常規(guī)的清點、整理以外,還曾走出過國門進行展覽。為了參加1935年11月28日至1936年3月7日,在英國舉辦的“倫敦中國藝術(shù)國際展覽會”。故宮博物院在南遷文物中,精選了瓷器、書畫、銅器、玉器、織繡、古籍、折扇、景泰藍、漆器等文物1022件。值得一提的是,負責鑒定這批精選文物的人員有吳湖帆、葉恭綽、徐邦達、王己遷以及德國人孔達。
1935年《申報》上刊登有關(guān)文物赴倫敦展覽的相關(guān)消息
1935年4月8日先在上海外灘中國銀行大樓二層進行預展,原定4月30日閉幕,由于觀者絡(luò)繹不絕,不得不延期到5月5日才結(jié)束。1935年6月7日,展品由英國的薩福克軍艦運送,從上海起航,7月25日抵達倫敦,在皇家藝術(shù)學院的百靈頓大廈展出,轟動歐洲,吸引了42萬多名觀眾,平均每天4000多人,最多時一天2萬多人。英國王室和內(nèi)閣成員均前往參觀。更有丹麥、挪威國王,瑞典皇太子,及歐洲各國官員、藝術(shù)家,從四面八方遠途而來。1936年4月8日,展品由美國郵輪藍浦拉號載運回中國,途經(jīng)直布羅陀海峽時,遇狂風巨浪而擱淺,后由英國五艘海軍軍艦艦艇拖挽進深海而脫險。1936年5月17日安全抵達上海。
1933年11月18日《申報》上刊登的商務(wù)印書館在故宮古物儲藏所影印《四庫全書》的新聞報道
故宮文物的南遷,還意外地促成了出版界的一件大事,即文淵閣《四庫全書》選本的影印出版。早在1917年商務(wù)印書館的負責人張元濟即有心進行這項偉大的工程,然而歷經(jīng)十數(shù)年的嘗試,該計劃因為各種各樣的原因而數(shù)度流產(chǎn)。1933年3月當故宮收藏的文淵閣《四庫全書》隨故宮文物南遷至上海后,影印《四庫全書》的希望再度燃起。很快,教育部與商務(wù)印書館簽訂合同,經(jīng)過專家多方論證,最終決定出版《四庫全書珍本初集》。從1933年11月17日開始,在天主堂街二十六號故宮博物院上海儲存處空地,建起臨時攝影工場,到1935年7月分四期陸續(xù)將選定的書目出齊,共計231種,分裝1960冊。商務(wù)印書館影印《四庫》的愿望,歷時18年,遭遇四次挫敗,終于在第五次取得初步成功。雖然未能全文影印,付印初期也曾遭遇非議,但出版后廣受歡迎,反響強烈。
第二十屆中國上海國際藝術(shù)節(jié)展演劇目《海棠依舊》
文化行走活動后,特邀《海棠依舊》編劇、故宮副研究館員王戈在徐匯區(qū)首席公館酒店作題為“記憶與認同:用話劇《海棠依舊》重溫故宮文物南遷”的講座。王戈從故宮人的角度,向觀眾講述國寶的特殊意義,古物南遷是怎么的壯舉,《海棠依舊》是個什么故事,出演這部作品的故宮年輕人平時都在做著哪些有趣的工作。
1947年春,經(jīng)過抗戰(zhàn)洗禮,西遷文物和故宮同仁帶著家屬聚首重慶組織了一次修禊雅集,每個人的臉上都洋溢著劫后重生的喜悅。然而他們不知道,故鄉(xiāng)北平其實很遠,很多人一輩子都沒能再回去。
據(jù)悉,此次活動由中國上海國際藝術(shù)節(jié)中心主辦,由滬上新晉人文走讀活動品牌V-Cité以及中國首家城市歷史文化遺產(chǎn)精品酒店首席公館、上海對外文化交流有限公司策劃協(xié)辦。
編輯:楊嵐
關(guān)鍵詞:文物 故宮 上海 故宮文物南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