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頁 資訊 評論 藝文 閱讀 非遺 國學 人物 戲劇 國之瑰寶

首頁>文化>閱讀

西行的另一種漫記

2020年09月17日 11:03 | 作者:紅孩 | 來源:人民網(wǎng)
分享到: 

肖云儒是我非常尊敬的學者型作家、評論家,他在上世紀60年代提出的“散文貴在形散神不散”,至今仍影響著中國文壇。上世紀90年代后,他專注于研究中國西部文化。伴隨“一帶一路”倡議的提出,他的目光又從中國西部擴展到整個絲綢之路乃至世界。

2014年到2017年,肖云儒3次隨“絲綢之路萬里行”采風團采風,共計30個國家,總行程8萬里。第一次去時他已72歲。

作為報紙副刊編輯,我深知這條大魚必須抓住,于是約他寫稿。因為是師友,對我的索稿,肖老師無法拒絕??粗だ蠋煹奈恼拢也挥上氲桨5录印に怪Z的《西行漫記》。紅軍長征是一路走一路探尋中國革命的未來方向,而絲路萬里行的意義在于,改革開放30年后,只有讓中國和世界相互了解,最終才能達到和合與共、共同繁榮。

不同于張騫、唐僧、徐霞客和馬可·波羅,肖云儒的西行漫記是散文化、隨筆化的,也可以當作游記。傳統(tǒng)的游記,強調(diào)的是紀實性,即所謂的確定性,大多只記錄自然的山水、古建寺廟,而很少進行文化的思考和中西文化的比較。

肖云儒3次采風收獲的上百篇見聞札記匯集成《八萬里絲路云和月》一書,不論是寫人記事,無一不是真實的在場,其確定性不容懷疑。選擇去幾次、取哪條路線、去幾個國家,這是確定的;但到了那里,發(fā)生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則是不確定的。我很佩服肖云儒有一雙善于發(fā)現(xiàn)的眼睛,他看到的雖然很多是公共的東西,卻每每能從細節(jié)中找到觸動自己心弦的瞬間。

在本書序言和后記中,作者將中國西部文化、整個絲路文化進行了橫向和縱向的時空比較。這些研究成果是他在大量閱讀中外史料、不辭辛苦多次行走獲得第一手實證經(jīng)驗中逐步形成的。

2017年,在匈牙利茜茜公主行宮召開的文化經(jīng)濟論壇上,肖云儒為3次絲路萬里采風做了總結(jié):“3年前第一次走絲路,我的感覺是‘三熱’:絲路在各國很熱乎,絲路上的人很熱情,絲路經(jīng)濟開始熱銷。兩年前走絲路,我的感覺是‘三知道’:不走出中國咋知道中國好,不走向世界咋知道世界小,不走進絲路咋知道千年絲路情未了。第三次絲路之旅,我的感受有了延伸,變成了‘三趨向’和‘三心’。三趨向指認識正趨向于成熟,企業(yè)正趨向于穩(wěn)定,市場正趨向于拓展。三心指政府很上心,企業(yè)很用心,老百姓很開心?!?/p>

我不由想到他寫在書中的一段見聞:車隊在塞爾維亞、馬其頓邊境地區(qū)一個村莊休息,一位開小店的老人喬瓦尼先生見我們蹲在路邊吃方便面,便跑來熱心地給我們燒開水,送來自釀葡萄酒。他說,他希望中歐陸海快線能夠修一些支線,把更多的山區(qū)帶動起來。這,或許是最好的也是最有力的佐證。

(作者系中國散文學會常務(wù)副會長、散文家、文藝評論家)

編輯:丁典

關(guān)鍵詞:絲路 中國 西行


人民政協(xié)報客戶端下載 >

相關(guān)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