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頁 要聞 資訊 法治時評 法治人物 法律速遞 盈科說法 美好生活·民法典相伴

首頁>法治>法治時評

“嚴管+厚愛”浪子亦回頭

2020年12月02日 09:57  |  作者:徐艷紅  |  來源:人民政協(xié)網(wǎng)
分享到: 

在廣東省第四強制隔離戒毒所(簡稱“省四戒所”),民警們每天面對的都是一個“特殊”的群體——HIV感染吸毒人員。愧疚、悔恨、抑郁、絕望等心理是HIV感染者/AIDS病人普遍的心理。民警們用因人施策的管理、教育方式,輔以適當?shù)挠H情幫教,幫助HIV感染戒毒人員度過恐懼、悲觀、甚至絕望的階段,讓他們重新鼓起生活的勇氣,并帶著感恩的心態(tài)回歸社會,走上正確的人生道路。

章某就是其中的一員。

誤入迷途

中山大學制藥工程專業(yè)的章某,2012畢業(yè)后先后在3家跨國制藥公司從事醫(yī)藥營銷推廣工作,以優(yōu)異的業(yè)績和出色的工作表現(xiàn)歷任區(qū)域推廣經(jīng)理和銷售經(jīng)理。

2017年底,因職場工作壓力和自身法律意識觀念淡薄,在好奇心驅使和聲色場所的交際應酬中,第一次接觸了冰毒,得到了暫時的報復性壓力釋放和爆發(fā)式快感。自接觸毒品后,章某變得孤僻、偏激、精神萎靡,工作無法集中注意力,遇事開始逃避,并主動向毒品靠攏,以尋求短暫的虛幻解脫。章某人際交往范圍逐漸收窄,與毒品接觸卻愈來愈多。章某知道其危害性以及自己將為此付出的代價,但又實在抵擋不住毒品的巨大誘惑,于是就一直藕斷絲連地斷續(xù)接觸,直至被送到省四戒所執(zhí)行強制隔離戒毒。

從“油鹽不進”到慢慢“打開心扉”

初到省四戒所,與成群的癮君子一起接受禁毒戒毒教育,強大的生活反差給章某的心理帶來了巨大的沖擊,讓這位象牙塔走出來的青年翹楚難以適應。雖然自己犯下的錯誤需要救贖,但文化階層的差距仍令他很難與同寢同隊的戒毒人員有效溝通。章某進所后,一直無法面對被傳染HIV的現(xiàn)實,認為得了這種病離死已不遠了,真正是“身似枯木一段,心如死水一潭”。

最初,章某對民警找他談話存在抵觸、敷衍了事的情緒,管教民警何志榮了解到章某畢業(yè)于名牌大學的制藥工程專業(yè),談話時并未一開始就切入主題,而是與其探討醫(yī)藥專業(yè)的相關話題。幾次談話下來,章某從最開始的“油鹽不進”,到后來不排斥。

何志榮跟章某談過幾次話后,了解了章某的成長史、生活、工作、人際交往等情況之后,通過換位思考,較好地分析出章某入所以來表現(xiàn)差以及在日常戒治生活中性格孤僻、精神萎靡的癥結,也理解了強大的反差和心理沖擊,以及感染HIV后章某的絕望、無助。

何志榮嘗試著幫章某打開心扉,利用戒斷成功的典型事例和感染HIV正常生活幾十年的案例,使章某認識到戒斷毒品是可能的,感染HIV并沒有想象中可怕,關鍵是要有強烈的主觀愿望。

激發(fā)自信,親情連線,助力幫教

在促進章某自我表達、傾訴的同時,何志榮利用章某的文化基礎,在新春晚會上,為其量身訂制了一出相聲劇《對春聯(lián)》,在不斷地改本和彩排的過程中,章某談吐大方,并在晚會上大放光芒,博得滿堂喝彩,他又找回了曾經(jīng)的自信。

為幫助章某戒除毒癮,民警焦廣洋和何志榮通過家庭回訪全面掌握章某的生活及家庭狀態(tài)。建立“家所互動”新模式,讓戒毒人員章某一邊可以接受所內(nèi)的戒治教育,另一邊還可以感受家庭的情感關懷。

為了讓章某安心戒治,章某的父母每隔一個月都會從武漢過來與他會面談心。每每看到年邁的父母搭乘高鐵,換乘大巴趕來與自己見面,章某總會紅了眼眶。

親情幫教是戒毒矯治工作中非常重要的一環(huán),也是維系戒毒場所和戒毒人員家屬之間的“連心橋”。

年初,突如其來的疫情打破了春節(jié)的喜慶。戒毒所忙碌地開展著各項疫情防控工作,但大隊民警還是注意到了章某每天眉頭緊鎖的樣子。章某家在武漢市漢口新區(qū),正是此次疫情的暴發(fā)地。每天電視新聞中獲知的疫情信息無時無刻不在撕扯著他的心。大隊書記盧金虎找到了章某,并安排章某與家人通過電話建立聯(lián)系,詢問家里狀況,并代表大隊向章某家人表達了關心慰問。

經(jīng)過多次的親情幫教,章某臉上的笑容逐漸增多,從傾聽者到述說者,章某那顆感恩的心在不斷地發(fā)芽成長。

編輯:何方

關鍵詞:戒毒 HIV


人民政協(xié)報客戶端下載 >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