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兩岸>兩岸交流
對話導演蒲劍:用影像為兩岸民眾互見打開一扇窗
□“原來,臺灣兵來到大陸,是被善待的”
記者:過往講兩岸兄弟情的電影,多是講如何幫助去臺灣的大陸老兵回鄉(xiāng),在《媽祖回家》這部電影里,逆向行之,講了一個大陸人幫助臺灣兵回鄉(xiāng)的故事。這種敘事視角是您提出的?
蒲劍:確實,我也聽到影評界的反映,說是這樣的敘事視角比較新。我們在構思這部電影時,并沒有想刻意突出這個視角,但在劇本反復調整的過程中,這個視角被強化,我覺得也是好事。像你說的,我們過往看到的,講臺灣老兵或者兩岸間的情感劇,多是單向的,要么是講幫助去臺灣的大陸老兵回家,要么是講這些老兵在臺灣的往事,像我們這部劇這種雙向敘事的方式,還沒有見過。從這點來說,算是這部電影的一個有益嘗試。這樣的嘗試對兩岸觀影者,都會帶來一些新鮮的觀影收獲。比如,臺灣年輕人看過男二號林奇?zhèn)サ墓适?,會了解一些當年那些臺灣兵是怎么來到大陸的,經歷了什么,也許這些臺灣兵留在大陸生活的二代,都不知道他們的父代,當年來到大陸,經歷了怎樣的鄉(xiāng)愁,然后還會發(fā)現,這些臺灣兵來到大陸,是被善待的。
同時,在電影里,我們還講述了男一號吳天桂幫助一起在媽祖面前結拜的臺灣兄弟林奇?zhèn)セ嘏_灣尋親的故事。這樣雙向的敘事方式,希望能給兩岸觀眾都帶來一些觸動,兩岸間有割不斷的文脈和血脈,這是信俗信仰的力量,也是同根生的血脈力量。
□“通過自然的情感聯結去做兩岸民心工作,效果會更好”
記者:在籌拍電影的過程中,有沒有遇到困難?
蒲劍:對我來說,拍攝這部電影最大的難題,不是專業(yè)能力上的問題,而是怎樣在影片中表現媽祖文化的問題。我拿到這部片子的邀約,片名就定為《媽祖回家》,可以說是一部主題和文化先行的電影,留給我的問題是,怎樣把這部主題先行的電影拍得好看、吸引觀眾?這對我是有挑戰(zhàn)的。
對我來說,拍攝這部電影遇到的第二個難題是,這部電影講述的是,一個跨度30年的人生故事。從20世紀50年代初到80年代末,涉及的場景和道具,哪里能找到?如何把當時的歷史場景還原出來?不過還好,我們后來在福建的一個村莊,找到和臺灣20世紀50年代初相似的老街場景,從這一點也說明,閩臺一家。
記者:拍這部電影之前,您對媽祖文化了解嗎?為拍這部電影,您又做了哪些功課?拍完電影,對媽祖文化促進兩岸民心相通、心靈契合,又有哪些思考?
蒲劍:因為要拍這部電影,我確實做了一些功課。講述媽祖文化,其實是一個非常宏大的題目。如何在兩個小時的時長內,講述這一主題,又讓觀眾看得進去、看得如心,最好看完還能受到一些觸動和思考,我的思考是,盡管這部電影會有主題先行、主旋律的元素,但是我還是要拍一部給觀眾看,讓更多的觀眾看后,有些觸動和感動的電影。
要想觸動觀眾,我就要講文學的母題、電影的母題——人的命運,把人物的跌宕人生選擇放到涉及人的七情六欲的情感層面,去帶動觀眾尋找感動。
在電影尾聲,吳天桂在臺灣鄉(xiāng)下歷經千辛萬苦,找到了林奇?zhèn)サ钠拮涌滤m后,拎著酒瓶在宜蘭的海邊喝酒,嘴里喊著三個太太的名字,“春梅、秀姐、玉蓮我要回家,嗯,然后我要回家了”,我想,觀眾看到這一幕時,肯定會被打動,因為在我們創(chuàng)設的場景中,吳天桂在彼岸思鄉(xiāng)心切的情感,很多觀眾會感同身受,因為這一幕能喚起觀眾離家念家想家的共情心。
所以,你問我,對文化的力量促進兩岸民心相通,有哪些思考?我想,多講述和拍攝一些體現兩岸同根同源或兩岸一家親的情感故事,通過自然的情感聯結去做這一民心工作,效果會更好。尤其在目前兩岸關系的冰點期,島內當局對兩岸民間交流設置了重重阻礙,我認為更需要宣傳或者傳遞一些這樣的情感故事,從這些有血有肉的故事中,臺灣民眾會很自然地感受到,兩岸不管是血緣也好、親情也好、文化也好,其實都是相通的。
還有一點,在我看來,不管兩岸關系好也好,暫時緊張也罷,講述兩岸文化聯結和血脈聯結的故事,有必要一直講下去。比如《媽祖回家》這部電影的剪輯指導是臺灣人,他的父親是國民黨老兵,1949年到了臺灣。因為他的父親對大陸有鄉(xiāng)愁和感情,兩岸恢復往來后,這一代人會想著?;卮箨懣纯?,和大陸的親戚走動也很頻繁,但是他的父親去世后,我聽他講,自己和大陸的聯結,感覺就淡了,雖然他在大陸也有堂哥堂姐,但是因為大家沒有共同的成長經歷,這種情感就會淡。
所以,我們的對臺工作要思考,隨著這些老兵、去臺一代的離去,如何讓兩岸的這種親情血緣的感情一直延續(xù)下去,大家有這種情感聯結,國族認同,就不是問題。
□“官不通民通,民不通媽祖先行”
記者:前面您多次提到,相同的媽祖信仰已經成為海峽兩岸民眾的感情紐帶,媽祖就代表著“根”,代表著家鄉(xiāng)。在這部電影的拍攝過程中,您有沒有被這種信俗力量打動的場景?
蒲劍:當然有。比如拍攝臺灣南方澳媽祖廟信眾請出吳天桂從大陸帶去媽祖像那場,以及吳天桂捧著當年帶去臺灣的媽祖圣像,和200余名媽祖信眾乘漁船回到離開36年的老家莆田湄洲島那場,我從監(jiān)視器里看到信眾們那種虔誠的眼神,有種心頭被擊中的感覺。那些信眾有臺胞,也有福建的,但大家對同一信俗文化的尊崇,令我感動。后來,我查到一個數據,目前在臺灣,媽祖信眾多達1600萬,占臺灣人口的2/3,媽祖分靈廟2000多座。兩岸恢復正常交流前,臺灣媽祖信眾基本是從臺灣各地駕著小漁船偷偷摸摸來到大陸湄洲島謁祖進香,所以,閩臺兩地流傳著這樣一句話:官不通民通,民不通媽祖先行。所以在電影末尾我們也還原了這一場景,1989年5月6號,臺灣宜蘭南方澳200名媽祖信眾直航福建莆田,回到湄洲島媽祖祖廟謁祖進香,開啟了兩岸隔絕以來的第一次大規(guī)模民間直航。
編輯:崔姝音
關鍵詞:兩岸 臺灣 電影 媽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