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好兩會故事

2021年03月10日 14:35| 作者:謝靚 | 來源:人民政協(xié)網(wǎng) 分享到:

兩會期間,我們每天都能聽到很多精彩故事,如同一顆顆珍珠,散發(fā)著耀眼的光芒與暖心的溫度,感人至深、發(fā)人深省。

3月5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內(nèi)蒙古代表團審議時,提到了一個“三千孤兒入內(nèi)蒙”的故事:

20世紀60年代初,新中國遭遇嚴重自然災害,上海、江蘇、浙江等地的幾十個孤兒院里,大批孤兒面臨糧食不足的威脅。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黨委、政府主動請纓,將3000多名南方孤兒接到大草原。當時生活并不寬裕的蒙古族牧民們,用博大的胸懷接納了這些掙扎在死亡線上的漢族孤兒,撫育他們健康成長。

這是千千萬萬民族團結故事中的一個。故事里,有血脈同源的親,心手相連的愛。

這樣的故事是一種“黏合劑”,讓我們知道自己如何一點點與親人、家園、民族和國家聯(lián)結;它又是一種“催化劑”,讓國家和民族共同擁有的歷史記憶在每個人心中升華,變成割舍不斷的血肉聯(lián)系。

全國人大代表、內(nèi)蒙古烏蘭察布市草原站農(nóng)業(yè)技術人員郭艷玲在首場“代表通道”上分享了一個“泥腿子”的故事:

有一年,郭艷玲做了十余個品種的燕麥試驗,從整地、播種直到田間管理,傾注了大量心血。正當她看著飽滿的麥穗、滿懷豐收的喜悅時,一場瞬息而至的暴風雨卻無情地把它們打倒在地。她的眼淚止不住地流下來,但擦干眼淚后,留在心中的卻只有堅持:一次次失敗,一次次重來,最終帶來了一項項新技術、新品種。正是這樣一大批承受常年風吹日曬的“農(nóng)技泥腿子”,助推著農(nóng)牧民脫貧奔小康。

這是千千萬萬脫貧攻堅故事中的一個。故事里,有百折不撓的奮斗,堅守承諾的初心。

這樣的故事是一種“顯微鏡”,能“于無色處見繁花”,讓普通百姓能于大時代的洪流中找到屬于自己的情感共鳴;它又是一種“放大鏡”,讓千千萬萬人在共鳴中凝聚共識、眾志成城。

全國政協(xié)委員、國家電網(wǎng)安徽宿州供電公司帶電作業(yè)班工人許啟金在“委員通道”上講述了一個工作中的小故事:

許啟金工作職責是保障電網(wǎng)安全運行,經(jīng)常要在鐵塔上面進行檢修作業(yè)。有一年的冬天特別冷,許啟金卻要連續(xù)4天爬上40多米的鐵塔,用毛巾把一片片臟污的絕緣子擦干凈。狹小凹槽內(nèi)積存的污垢只能用手指一點一點摳掉。手指摳破了,鉆心地疼,但他仍然咬牙堅持。工作39年來,這樣的場景在身為中共黨員的許啟金身上發(fā)生過無數(shù)次。

這是千千萬萬普通勞動者故事中的一個。故事里,閃耀著大國工匠的精神,彰顯著共產(chǎn)黨員的擔當。

這樣的故事是一片“精神沃土”,浸潤心靈、催人奮進,讓我們了解輝煌背后的風雨艱辛、奉獻犧牲,繼而倍加珍惜與感恩;它又是一汪“力量源泉”,讓人能夠從中汲取砥礪前行、一往無前的信心和勇氣。

兩會期間,這樣的故事還有很多。講好兩會故事,是代表委員的基本功;傳播好兩會故事,更是新聞媒體的必修課。唯有共同努力,才能讓兩會故事“走出”會場,回蕩在田野工地上,回蕩在學校企業(yè)里,回蕩在人民群眾中,匯聚成無比精彩的中國故事,匯聚起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磅礴力量。  

編輯:王慧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