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頁 資訊 評論 藝文 閱讀 非遺 國學 人物 戲劇 國之瑰寶

首頁>文化>藝文

春節(jié)瑣憶(下)

2023年02月08日 20:29  |  來源:人民政協(xié)報 分享到: 

《 人民政協(xié)報 》 ( 2023年02月04日   第 07 版)

陳應松

作者:陳應松

接下來就要準備團年飯了,家家小孩都被驅(qū)趕到虎渡河邊的碼頭上,一桶桶地洗藕、洗苕、洗海帶、洗豬蹄、整豬頭。天雖冷,但小孩大聚會,河邊熱鬧非凡,一雙雙小手凍得通紅,想著團年飯的饕餮口福,誰會拒絕這樣的河邊熱鬧?

“酥食”的準備也很重要,這是待客的必備之物,也是一年才有的稀罕食品。平常,沒有哪家會吃得起這些東西:黃豆酥、水晶糕、酥餃。做酥食的師傅,在公社小鎮(zhèn)上,就一兩個,得夜夜趕場,幫你做,也就給兩包煙。他們是臘月之后飛俏的人物。因為是一次下油鍋,所以,必須在做酥食的同一天炸苕皮、炸米葉子、炸肉丸、炸藕夾(我們叫藕雞腿子)。

炒貨必須在臘月二十七,謂之“炒七不炒八”,炒了八,翻過年來天天“吵”。炒貨甚豐,炒花生、炒苕皮、炒豌豆和米子(米泡),米子用糖稀澆,又成為米子糖。炒貨炒好后將陶壇擦干、烘熱以便貯藏。貯藏得好,幾個月還嘎嘣脆,當?shù)亟行U焦,不嗝(焦脆的反義詞)。炒米子,不是一般的米泡,是糯米蒸熟后曬干,稱為陰米,再炒。陰米做的米子糖,有嚼勁。

團年飯,北方可能叫年夜飯,但我們叫團年飯,也有寫成團圓飯。那個年代的團年飯,在我家至少也有六七碗菜。生活稍好一點之后,團年的年俗才講究,即“吃十碗”。有豆腐、魚、肉,珍珠三丸子,粉蒸肉,排骨、雞和腸肚三扣,有藕夾,炸苕丸子,藕丸子,炸魚塊。還有一個重要的頭菜,就是魚糕,用三鮮澆帽。魚糕叫湘妃魚糕,但現(xiàn)在叫公安魚糕,已經(jīng)名聲在外,這也說明,公安的菜肴主要是湖南風味。公安為有名的美食之鄉(xiāng),這些年,公安鍋盔、公安牛肉已是名滿全國,農(nóng)村的生活越來越好,吃飯越來越講究。我們過去是一個火鍋(公安叫爐子),不知哪年開始,一個桌子上有五六個火鍋已成常態(tài)。而團年飯,已經(jīng)達到二十多碗了。農(nóng)村有八大、八小、八拼盤二十四盤的“腰湯席”。

團年飯開席一般在中午前后,先在門口燃放鞭炮,然后關(guān)門,“叫”(祭)祖先及去世的親人,同時在桌下燒紙,弄得滿室煙霧。祭酒則倒于地下,接著才入席用餐。公安有這樣的習俗,團年桌上煎的魚不能動,謂之“年年有余”;不能喝湯,否則來年出門即遇雨。

但如果你在公安過年,你會發(fā)現(xiàn)在臘月二十九半夜,燃放鞭炮團年的多。這是何原因?其實,公安約有一半人為湖南人,都是當年從湖南過來開墾湖區(qū)的,往往聚村而居,全是說湖南話的。而他們團年與湖北人不同,就是在臘月二十九半夜,說法很多。而且他們團年桌上的魚是用木頭雕的,此“魚”數(shù)年不換。我見過各種雕魚,若有愛好收藏的去收購,一定不虛此行。

團年過后最重要的事,是去祖先及去世親人的墳上“送亮”,也叫“上燈”。每年,我們都會自做這種供奉先人的燈,用墨水瓶加燈捻子,放入煤油,紙罩,用四根樹枝支撐。帶紙錢和香,去幾個先人的墳上送亮,讓先人們也亮堂堂地過年。在公安縣年三十夜的田野,晚上看去,到處是熒熒的燈火。如志書上說的:“野田荒冢,恍若燈市?!边@情景,真是溫馨而又悵然。生與死,生生死死,在這片田野上,是何等壯觀,又蘊含著什么樣的田野或者村莊的倫理?慎終追遠,不忘亡者,而民德歸厚矣,這真的是地道的中國情懷。

年三十晚上全家圍著火盆守歲,也有叫辭歲的。年三十夜在沒有電燈的時代,大約是最黑的一個晚上,但小孩子則是聚集到另一家寬敞好客的人家里“摸眼”(撲克)。到了子夜時分鞭炮大作,叫著“出行”,這時候,在外玩牌的小孩就要摸黑回家。這種回家,就是兩眼一抹黑,等于是閉著眼睛憑感覺找路。而此時,由母親將豬頭放置在灶口,焚香,跪拜。據(jù)說這是拜灶神。為什么新的一年第一個要拜灶神?我感覺是想讓灶王爺保佑老百姓新的一年有飯吃,天天灶火不斷。

正月初一去長輩家拜年,就是以拜年的名義討壓歲錢,討得五分一角就不錯了。而父母給的壓歲錢,也就五分。我們叫牙酥錢,意思是買酥食去吃。

這一天開始,玩獅子、龍燈、采蓮船、蚌殼精的,送財神的,走馬燈一樣來來去去。

采蓮船唱的是“采蓮船來得快,恭喜老板把年拜”,真正的韻味在眾多襯詞“喲喲,呀嗬咳”中,最有水鄉(xiāng)特色。當然,蚌殼精同樣是水鄉(xiāng)的產(chǎn)物。這蚌殼精是用竹篾做的,人在蚌殼里,蚌殼打開,是一個鄉(xiāng)村嫂子,紅襖綠褲、妖冶異常。

玩獅子的一來總是氣勢逼人:“我金獅,踏春風,踩祥云……”一般人家,也就是一包煙打發(fā)而已,富裕人家(或單位)還“掛紅”?!凹t”是紅布,用繩子系在堂屋中檁上,獅子得搭幾張方桌才能夠到。兩人的獅子,須配合默契,有些功夫,稍有閃失,桌翻人落。玩獅人多是高手,不會出偏。取了“紅”,滿堂喝彩。

送財神的多為老者,所謂財神,一張紅紙條,上有木雕財神的印戳,進門即唱:“財神進門來,四季廣招財……”財神印戳各不相同,像原始的木版畫,是挺有價值的民間美術(shù)作品。

公安有請春客的習俗,從正月初一到正月三十,家家輪流請客,吃了張家吃李家,日日酒宴,夜夜歡歌。公安人好客,也會吃,整個正月總是吃得滿嘴跑油,村里酒鬼亂躥。各家的好菜都嘗遍了,春耕也就要開始了。

正月十五的元宵節(jié),在公安縣很淡,俗話說三十的火,十五的燈。這天依然要到先人墳上掛燈,現(xiàn)在是電子燈。那時沒有湯圓,也沒有燈節(jié),但“趕毛狗”的習俗甚為特別。元宵之夜,田間地頭,不約而同點起柘樹枝葉,一同燃起,齊聲吆喝,還有敲鑼敲盆之聲,煞是熱鬧。毛狗為何物,即毛蟲也,危害莊稼的田蠶也。春至,蟲虺蠢蠢欲動,鄉(xiāng)人必須將其驅(qū)逐出境,不讓有蟲災,莊稼才豐收。也有說毛狗是吃月亮的天上的妖狗。不管是什么樣的“狗”,就是人們恐懼的、為害一方的妖怪。那狂亂的喊聲,敲打聲,同仇敵愾,氣勢磅礴。人們從來沒有這么團結(jié),在這一天,在岑寂的田野上,一起喊出他們內(nèi)心的排斥和憤怒,一起用群情激昂的聲音,表達他們對豐收的渴望和呼喚。他們石破天驚的喊叫,他們點亮燒退妖魔的熊熊大火,將驅(qū)走一切邪穢,讓大地吉祥、人壽年豐。

(作者系湖北省作協(xié)原副主席、著名作家)


編輯:陳姝延

相關(guān)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