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文化>藝文
非凡的人生,大寫的愛
——讀鄒韜奮《愛與人生》有感
閱讀鄒韜奮散文集《愛與人生》,我仿佛看到一位自由堅毅、赤誠可愛的記者,坐在昏黃的燈下奮筆疾書。沒有長篇大論,沒有華辭堆砌,卻句句有力、針砭時弊。那是一個多么堅定的戰(zhàn)士,為和平、團結、民主的新中國而戰(zhàn)斗著!90多年后的今天,這些文字就像一組組從時光隧道深處推進的鏡頭,讓我們看到時代進步的影像,也從不同視角感受到這位新聞記者非凡的人生和大寫的愛。
孜孜以求,“永遠立于大眾立場”
1926年10月,鄒韜奮接任《生活》周刊主編一職,以“暗示人生修養(yǎng),喚起服務精神,力謀社會改造”為辦刊宗旨。初時《生活》周刊僅印1000余份,至1929年銷量增至15萬份以上,為中國雜志界開一新紀元。
刊物受到如此歡迎,源于鄒韜奮“永遠立于大眾立場”的編輯理念。他自比為花匠,將《生活》周刊看作“小花園”,著力“在茫茫的人生長途中,尋得一花一蕊”獻給讀者,希望能為讀者帶來“一點安慰”“一點愉快”“一點同情”“一點鼓勵”。他明確“本刊的動機完全以民眾的福利為前提”“期以生動的文字,有價值有興味的材料,建議改進生活途徑的方法,同時注意提醒關于人生修養(yǎng)及安慰之種種要點,俾人人得到豐富而愉快的生活,由此養(yǎng)成健全的社會”。
他毫無保留地講述自己的成功和遺憾,分享進步有趣的人生主張以及寶貴的學習方法。他說:“自己無論怎樣進步,不能使周圍的人們隨著進步,這個人對社會的貢獻是極其有限的,絕不以‘孤獨’‘進步’為滿足,必須負擔責任,使大家都進步,至少使周圍的人都進步?!蓖ㄟ^以文字架起的橋,鄒韜奮走進了大眾的內心。
念念不忘,“從心坎里”愛戴的人
母愛、師恩、友誼、“戰(zhàn)友”情,都是鄒韜奮念念不忘、銘于心間的愛,這些感情筑起了他柔軟內心的堅硬堡壘,也是支撐他勇毅奮斗的力量源泉。比如在《我的母親》一文中,鄒韜奮以時間為序,攝下了一組“前塵影事”。元宵節(jié)晚上,母親背著“我”觀賞燈火。在睡眼惺忪中,感到母親的容態(tài),“煥發(fā)著活潑的、歡悅的、柔和的、青春的美”?!拔摇币贿叡桓赣H的竹板“教訓”,一邊嗚咽著背書時,母親覺得刺心的痛,卻飲泣勉強說聲“打得好”,為的是希望她的兒子上進。一天深夜,母親挑燈做衣服鞋襪?!拔摇毕氤鰝€借口,在母親身邊坐“陪”,眼巴巴望著她額上的汗珠往下流,手上一針不停地為孩子做著布鞋……這一個個鏡頭,都是極平凡的生活細節(jié),可是這鏡頭中的笑靨、熱淚、汗滴,這密密的針腳,都使鄒韜奮的筆尖蘸滿了深情。
在《從心坎里》以及《魯迅先生逝世周年紀念》中,鄒韜奮記錄了魯迅先生逝世和殯葬的情形。整千整萬的民眾在靜肅悲痛的氣氛中恭送先生靈柩,異口同聲唱起悲壯的挽歌。文中說,群眾“從心坎里”的認可,是永遠剛毅、不屈不撓地為大眾斗爭的事實所感應的。鄒韜奮在魯迅精神的策勵下,深知要從沒有路中踏踐出路來,要從荊棘中開辟出路來,奮發(fā)努力于民族解放的工作,不怕艱苦、決不妥協(xié)!
拳拳之心,“引以為吾黨的光榮”
書生報國無他物,唯有手中筆如刀。國難當頭,鄒韜奮以國家和民族的命運為出發(fā)點,潛心于自己鐘愛的編輯出版事業(yè),實現(xiàn)“筆桿子”和“槍桿子”的“有機融合”,達到用言論報國的目的。他主編的系列報刊,是激昂愛國熱忱的良藥,其戰(zhàn)斗的鋒芒和精神的力量鼓舞著每一個有血性的中華兒女。他把自身的命運同家國的命運緊緊聯(lián)在一起,并為之奮斗了一生。
1944年7月24日晨,鄒韜奮停止了呼吸,年僅48歲。臨終前,他表達了想加入中國共產(chǎn)黨的愿望。9月28日,中共中央追認他為中國共產(chǎn)黨正式黨員。中共中央在致其家屬的唁電中稱他為“吾黨的光榮”“韜奮先生二十余年為救國運動,為民主政治,為文化事業(yè),奮斗不息,雖坐監(jiān)流亡,決不屈于強暴,決不改變主張,直至最后一息”。
同年10月31日,陜甘寧邊區(qū)政府政務會議決定,設立韜奮出版獎金,專用以獎勵對報紙、雜志及出版發(fā)行事業(yè)有特別成績之人。11月15日,在延安舉行的鄒韜奮追悼大會上,毛澤東同志題詞:“熱愛人民,真誠地為人民服務,鞠躬盡瘁,死而后已,這就是鄒韜奮先生的精神,這就是他之所以感動人的地方。”
人的生命有長有短,但它的價值和意義絕不取決于它的長度。鄒韜奮短暫的48歲人生,所承載的非凡意義,足以使其“功業(yè)在中國人民心目中永垂不朽,他的名字將永遠是引導中國人民前進的旗幟”。
編輯:陳姝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