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頁 資訊 評論 藝文 閱讀 非遺 國學 人物 戲劇 國之瑰寶

首頁>文化>閱讀

青出于藍而勝于藍

2024年04月01日 10:36  |  作者:王曉秋  |  來源:人民政協(xié)報 分享到: 

▲《青藍集》

光陰似箭,日月如梭,不覺之間,已年過八旬?;仡櫷?,自從1964年從北京大學歷史學系畢業(yè)留校任教開始,歷任助教、講師、副教授、教授、博士生導師,直到2013年退休,2017年帶完最后兩位博士生,屈指算來,在北京大學教書已有50多個年頭了。在這半個多世紀的教學生涯中,聽過我的課程、講座的學生已難以計數,教過的中外學生遍布各地,直接指導過的博士生、碩士生也有50多人,不少人已成了大學教授、社科院研究員。記得曾經有記者問我:“作為一位北大教授、博導,你感到最高興的事情是什么?”我當時就回答說:“令我最高興的事,莫過于看到我的學生進步成才,取得成就,尤其是能在學術上超越和勝過老師。這可能就是古人所言‘青出于藍而勝于藍’的意思吧?!蔽疑踔猎谡n上向我的研究生許諾,“當你們以后做出成績,出版專著的時候,老師愿意為你們的書寫篇小序?!币虼?,當我回顧學術生涯時,突發(fā)奇想,何不把這幾十年給自己的著作和為學生們、中外朋友們的著作寫的序,選編一冊,題為《青藍集》,也許讀者從中還能得到一些治學的感悟和啟迪呢。

本書選錄的序分為三編,上編是給自己的著作寫的自序,一般加了標題。其中一類偏重于回憶、敘述、總結自己的學術生涯或治學經驗、感悟、體會。如《史海遨游錄》的自序標題為史海遨游50年。圍繞自撰的座右銘“史海遨游,古今求索,東西縱橫,其樂無窮?!被仡檾⑹鲎约褐问?0年來學術生涯走過的歷程和體會。《近代中國與世界:互動與比較》一書的自序標題是用世界眼光研究中國近代史。闡述改革開放以來,本人大力主張把中國近代史放在世界全局和中外互動、影響、交流、比較中研究的觀點,以及這方面的科研實踐和成果。《改良與革命:晚清民初史事新探》的自序強調“學術貴在創(chuàng)新”的觀點,如何體現在自己對晚清民國歷史研究的過程中,力圖發(fā)現新史料,提出新觀點,探索新理論。爭取做到言必有據,史論結合,有所創(chuàng)新,有所發(fā)展。至于《晚清中國人走向世界的一次盛舉:1887年海外游歷使研究》一書的前言題為發(fā)掘一段不應埋沒的歷史,則是詳細敘述了作者關注、發(fā)掘、研究長期被遺忘和埋沒的晚清1887年海外游歷使,及其選拔派遣和游歷考察世界20多國家的歷史過程、方法和意義。

另一類自序或前言,則側重于理論、觀點、方法的闡述和探索,某種意義上也可視為一篇小論文或學術隨筆。如《東亞歷史比較研究》一書的自序著重論述歷史比較研究的意義和方法。指出歷史比較研究可以開闊視野,活躍思想。有助于啟發(fā)思考,深化認識,探索規(guī)律,以史為鑒。有助于開拓研究的新領域、新課題。也有助于克服一般歷史研究中簡單化、概念化和片面性、狹隘性的弊病。同時也強調歷史比較研究的方法必須遵循可比性的原則。序中還列舉了東亞歷史比較研究的各種課題和本人研究的成果和體會?!督腥諉⑹句洝返淖孕蛑饕撌隽私腥贞P系的重要性、復雜性、啟示性。指出“世界上恐怕很難找到兩個國家像中國與日本那樣,相互交往的歷史如此悠久,相互影響如此廣泛深入?!薄帮L云變化、錯綜復雜的近代中日關系是那么耐人尋味、發(fā)人深省?!北緯蚱凭幠牦w方式通過大量中日文史料和史實敘述近代中日兩國各大歷史事件之間的互動、影響、比較,并分析總結歷史的經驗教訓。這是作者上世紀80年代從日本訪學回國所著,也是改革開放后國內較早的一部中日關系史論著,出版后即獲全國政治理論讀物一等獎,后來還陸續(xù)出版了增訂本、繁體字本和日文本、韓文本?!督腥贞P系史研究》的自序則是論述近代中日關系史研究的方法和體會。著重分析本人研究中日關系史的四個視角,即中日兩國互相認識、互相影響、互相交流和互相比較。介紹自己從這些視角展開研究的具體方法、成果和體會?!吨腥瘴幕涣魇吩挕返淖孕颍喢鞫笠馗攀隽藘汕曛腥瘴幕涣鳉v史的特點和分期。而《近代中日文化交流史》一書的自序實際上是一篇學術論文,全面闡述近代中日文化交流史的四個特點,即交流的廣泛性、群眾性,影響主要趨向的逆轉,充當了傳播西方文化的媒介,體現了中日兩國國家關系惡化年代人民的友誼。還論述了近代中日文化交流史的分期,以及各個時期歷史背景及中日文化交流的主要內容、方式與特點的變化。該書可以說是國內外第一部近代中日文化交流的通史著作。《近代中日文化交流史人物研究》一書的自序則是漫談近代人物研究的路徑。序中指出“如果我們要完整全面地了解歷史,描述歷史的真相和全貌,就應該不僅關注臺前幕前的人物,還要發(fā)掘研究臺后幕后甚至已被歷史埋沒或遺忘的人物?!币l(fā)現那些鮮為人知的小人物和他們的圖像和照片。因此本書具有人物多樣化、形象化的特色。以上這些都是本人通過多年研究實踐得到的理論升華和方法探索的心得體會。

中編是為學生們的著作寫的序,沒有再加小標題。學生們的著作主要集中在中國近代史、中外關系史和中日關系史等研究方向,序的內容一般涉及該書的選題、結構,特點與評價,創(chuàng)新和不足。但是由于每本書各有特色,因此序的寫法和側重點也各有不同。如為尚小明的《宋案重審》一書寫的序,著重指出該書在史學認識論和方法論方面給人的啟示,“例如要認識歷史事件是錯綜復雜的,切忌把它簡單化和公式化;歷史人物是多面多變的,切忌把他們臉譜化和固定化;歷史史料是混沌粗雜的,切忌不加鑒別,不辨真?zhèn)?,或隨意曲解誤讀?!蓖瑫r也介紹了作者如何對此課題鍥而不舍刻苦鉆研,五年磨一劍,八易其稿的成書過程,認為“這在當下學術界普遍急于求成、心態(tài)浮躁,而且常受到外界各種壓力、干擾、引誘的環(huán)境下,對于一個中青年學者來說,確是難能可貴的,也是值得鼓勵和提倡的?!庇秩鐬榇鳀|陽《晚清駐日使團與甲午戰(zhàn)前的中日關系》寫的序,則強調收集史料實證研究的重要性。指出“史學創(chuàng)新必須建立在對大量史料的發(fā)掘、考訂、解讀、分析、研究的基礎之上,正因為戴東陽10多年來孜孜不倦、鍥而不舍地收集、鉆研了大量中、日、英文原始資料,才使她有可能在這部專著中對甲午戰(zhàn)爭前的中日外交關系做出深入的分析、思考和判斷,提出許多新的獨到見解?!薄拔覀兿M谥袊穼W研究中能看到更多這樣扎實、嚴謹、十年磨一劍的科研精品?!边€如為譚皓著作《近代日本對華官派留學史》一書作序,則肯定該書的開拓性、創(chuàng)新性、挑戰(zhàn)性。我在與他討論博士論文選題時曾問他,當年日本學者實藤惠秀能用畢生精力開拓中國人留學日本史的研究領域,寫出《中國人留學日本史》這樣的開山之作,那么今天我們中國學者有沒有勇氣去開拓日本人留學中國史這個新研究領域呢?譚皓勇敢地接受了這個難度很大極具艱巨性、復雜性和挑戰(zhàn)性的博士論文選題。他經過4年辛勤努力,還到日本東京大學進修半年多,收集了大量中日文檔案文獻、日記報刊等原始資料,進行反復鉆研、修改,終于完成了博士論文,畢業(yè)后又經過兩年多打磨推敲修訂成《近代日本對華官派留學史》一書,成為研究日本人中國留學史的第一部開拓性專著。其實這個課題也是我多年來從事中日文化交流史研究想做而未能做的一個題目,終于由我的學生初步完成了,而且他們的成就已經超越了老師,戴東陽和譚皓的著作都先后獲得了中國日本學研究的最高獎“孫平化日本學研究優(yōu)秀成果獎”,這正是“青勝于藍”的體現,使我感到十分欣慰。

值得一提的還有我的日本留學生井上桂子的專著《鹿地亙的反戰(zhàn)思想和反戰(zhàn)行動》。井上桂子在北京大學跟我攻讀碩士和博士前后7年,可以算是一個中國通和中日友好使者了。她的碩士論文《宮崎家族和中國革命》,論述了宮崎滔天家族幾代人與中國革命的關系。在博士論文選題時,選擇了難度更大的日本著名進步作家鹿地亙與日本人民反戰(zhàn)同盟活動的研究,她奔波中國、日本、美國,收集大量檔案、書信、日記、回憶錄等原始資料,還進行了有關人員的口述歷史采訪,終于完成了這部專著,并在中日兩國以中文與日文分別出版,成為抗日戰(zhàn)爭史研究中的一個突破性新成果。她的成果也得到日本學界的承認和肯定,前幾年已經當上了日本大學國際關系學部教授。其他學生的著作也各有創(chuàng)新和特色,如胡連成的近代中日歐美留學比較研究,李永勝的清末中外修訂商約研究,竇坤的莫里循研究,陳丹的五大臣出洋研究,孟曉旭的漂流民研究,邊文鋒的薩道義研究,王剛的日俄戰(zhàn)爭研究,崔學森的清末制憲研究,杜語的近代中國救國方略研究,徐志民的近代日本的中國留學生政策研究等,我已在各書序中提到,在此就不一一列舉了。當然對學生來說,他們的著作還只是在學術長途上跨出的第一步,我在各書序中也指出了其中的不足之處和努力方向。

下編是我為中外友人寫的書序,內容和形式比較多樣化。其中如給中國海洋大學曲金良教授主編的多卷本《中國海洋文化史長編》寫的序,題為海洋文化的歷史視野,可以說也是一篇學術論文,闡述如何從歷史學的視野考察認識中國的海洋文化。又如給韓策、崔學森整理標點的《汪榮寶日記》寫的前言,實際上大部分內容是我最早在北大圖書館關注并研究《汪榮寶日記》手稿后寫的清末政壇變化的寫照的學術論文,并曾在《歷史研究》雜志上發(fā)表,文中詳細介紹了汪榮寶的生平,其日記的版本、內容與史料價值,尤其是該日記首次披露了鮮為人知的中國第一部欽定憲法草案起草制訂經過,以及汪榮寶等京城立憲派的各種臺前幕后的活動,是研究中國憲法史和清末政治史的極其重要和珍貴的史料。當然作為該書的序也補充了該書整理標點工作的過程和特色,有助于讀者理解和利用這部史料。

頗有趣味的是我為日本友人永田圭介的兩本著作中文版寫序的經過。永田圭介先生1935年生于日本大阪,是日本裝和建材公司副董事長,其專業(yè)身份應是一位從事建筑材料科研開發(fā)與經營的建筑學家和企業(yè)家,然而他又是一位業(yè)余文學和歷史愛好者,而且是對中國文化歷史和中國人民懷有深厚感情的日本友好人士。他在科技工作之余寫過不少詩文和歷史人物傳記如《空海傳》《子規(guī)傳》等。一次到中國浙江紹興的旅行,激發(fā)了他對中國近代女英雄秋瑾的崇敬仰慕之情,決定要寫一部用日本人的視角向日本人介紹秋瑾一生的傳記。他花了3年時間,收集了大量資料特別是秋瑾在日本留學的史料,并多次到紹興、杭州實地考察,終于完成了日文《秋瑾傳》并在日本出版。后來他又請聞立鶴先生譯為中文在中國群言出版社出版,書名為《秋瑾:競雄女俠傳》。在中文版出版時他邀請日本京都大學名譽教授狹間直樹和我分別寫序并出席在秋瑾故鄉(xiāng)紹興舉行的首發(fā)式。我深為他對中國人民和中國革命英雄的真摯情感所感動,故欣然接受其請求,為該書中文版寫了序言。此后永田先生的激情越發(fā)不可收,決定再寫一部嚴復傳,我聽說后開始有些吃驚和擔心,提醒他嚴復一生極其曲折復雜,著作譯作眾多,學界評價尚有分歧,寫作難度太大,何況你是日本人,又不是專業(yè)歷史學家??墒怯捞锵壬J為嚴復是近代中國偉大啟蒙思想家,一定要讓日本人也知道他。他不顧高齡,不畏艱難,到處收集資料,又到福州等地考察、苦戰(zhàn),3年終于完成了《嚴復:中國近代探尋富國強兵的啟蒙思想家》一書,先由日本東方書店出版日文版,然后又請《人民中國》總編輯王眾一譯成中文,由蘇州大學出版社出版中文版,我也再次被永田先生知難而上的精神和毅力所感動,欣然又為該書中文版寫了序,我認為“這是一部日本老企業(yè)家為中國思想家立傳的力作,也是一座溝通中日兩國人民互相理解的橋梁。”其他幾本為中外友人著作寫的序也都有它背后的故事,我就不再一一介紹了,讀者可以從各書序文中了解。

我希望這一冊別出心裁的序言選,能給讀者特別是青年學者和學生,提供一些學術研究和治學方法方面的啟發(fā)和借鑒,我也就心滿意足了。

(作者系第九至十一屆全國政協(xié)委員,北京大學歷史學系教授)


編輯:陳姝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