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春秋>熱點背后
我組織了臺灣青年大陸參訪活動
臺灣營員在上海復旦大學門外留影
“人生之旅-河西走廊”敦煌行營員合影
臺灣營員在北京天安門前留影
臺灣營員在廣州中山紀念堂外合影
李大壯委員(中)與在臺灣的部分研習營員在臺北市聚會后合影
從2006年至今,我所在的“海峽兩岸青少年交流基金會”先后舉辦過多次“海峽兩岸青少年交流研習營”“海峽兩岸青少年領(lǐng)袖培養(yǎng)計劃”和“港臺政經(jīng)論壇”,以及多種形式的專項調(diào)研與交流活動,參加者涉及到數(shù)千位臺灣青年,其中有機會被安排參訪大陸的近千人。
這一切,要從我成為全國政協(xié)委員的1993年說起……
籌備參訪項目
1993年我成為當時港區(qū)最年輕的全國政協(xié)委員。
那時,兩岸交往還不多,了解與掌握臺灣信息不像現(xiàn)在這么方便,渠道也相當有限,很多信息都是真假參半。由于我是張學良將軍的后輩親屬,又是一個臺灣姑爺,所以很多人把我當成了一個信息源,找我了解臺灣的真實情況。
我旗下的合作公司在臺灣有咨詢業(yè)務,對臺灣社會的方方面面都有些了解,是一個信息相對集中的公司。有段時間,差不多每隔一兩個月,我都會帶領(lǐng)團隊到北京找客戶溝通課題研究的進程情況。
記得有一次,一位客戶與我說笑:看電視和閱讀文字,哪里比得上和你這樣從一線回來的人交流,你所帶來的那種活生生的感受是視頻和文字無法代替的!
是的,親身的體驗和感受,是冷冰冰的文字無法代替的。我從20世紀90年代初開始便多次接受世界青年總裁協(xié)會的委托,為他們在內(nèi)地組織各種活動,參加者都是世界青年總裁協(xié)會會員,多的時候達數(shù)百位,他們都是全球各行業(yè)的精英,對活動行程、內(nèi)容和服務的要求非常高。當時我的團隊組織了很多非常精彩的活動,例如:在故宮參觀中華傳統(tǒng)工藝精品和法國現(xiàn)代藝術(shù)作品,享受來自不同時空的文化碰撞;參訪北京大學,與在校學生互動交流;在八達嶺長城上早餐,同時欣賞“女子十二樂坊”的精彩表演等等。
2004年臺灣地區(qū)領(lǐng)導人選舉結(jié)束后,民進黨第二次執(zhí)政。
從那時開始,很多朋友都有一個共同感受:臺灣與大陸之間的信息隔閡不是在縮小,而是在加大。特別是臺灣青年人對大陸的認知,就如同我的大陸客戶對臺灣的了解一樣,全靠視頻和文字,缺少真正的親身體驗和切身體會。
當時,很多有識之士都在思考:如何在彌合海峽兩岸信息隔閡上做點工作,在新形勢下讓臺灣青少年更加了解大陸的真實情況。慢慢地,大家談到了一個共識:應該開展臺灣青少年赴大陸參訪活動,以便加深島內(nèi)青少年對港澳地區(qū)“一國兩制”的感性認識,同時也可以了解臺灣青少年的真實思想狀況。
需要一個第一個吃螃蟹的人站出來。朋友們覺得我有給世界青年總裁協(xié)會組織大型跨文化交流活動的經(jīng)驗,于是鼓勵我摸索出一個“可執(zhí)行、可復制”的模板,供他們以后開展類似的交流活動時參考沿用。
2005年,我在香港注冊成立了“海峽兩岸青少年交流基金會”,開始正式涉足臺灣青少年赴大陸參訪活動。
招募參訪團員
“海峽兩岸青少年交流基金會”是一個在香港注冊的非盈利機構(gòu),而臺灣青年只是赴香港參加“寒暑假專題活動”,并由香港機構(gòu)安排去大陸游學,這是臺灣當局管不著的。因此,需要在臺灣相關(guān)單位眼皮子底下做的,只是宣傳和招募工作。
為籌備這個項目,我去了臺灣10多次,足足花了一年多時間,在島內(nèi)向方方面面的朋友了解組織這類參訪活動所涉及的有關(guān)規(guī)定,同時調(diào)研青少年的參加意愿、家長的疑慮、參加者的遴選方法、行程設計、參加者的安全保障等諸多事宜。
2005年第四季度,我們基金會啟動了“第一屆海峽兩岸青少年交流研習營”的營員招募工作。
當時,在臺灣招募青少年參加此類“寒暑假活動”,如果不是在臺灣本地注冊的財團法人機構(gòu),必須要向相關(guān)部門提出申請。由于當時是民進黨執(zhí)政,只要與大陸相關(guān)的事物,相關(guān)部門的辦事人員都非常敏感。所以,我找到在臺好友陳長文大律師,請他的理律法律事務所協(xié)助處理申請工作,為我們在法律方面把關(guān)。
申請手續(xù)絕不簡單。我們之前已花費近2個月時間,了解了整個批準流程,并清楚地知道:我們這個項目獲得批準的機率幾乎為“零”。主要原因是:“大陸參訪團”屬于有可能產(chǎn)生政治影響的事務,普通辦事人員不愿意去承擔相關(guān)責任及政治風險。
經(jīng)過與律師的協(xié)商,我們制定的策略是:利用普通官員既不想批準、又不想承擔責任的心理,讓申請文件在臺灣的所謂“陸委會”和“教育主管部門”這兩個機構(gòu)里不停地“旅行”。因為根據(jù)臺灣當局的法律規(guī)定,發(fā)出申請文件后,便可以開展先期準備工作,即提交了相關(guān)材料后,“海峽兩岸青少年交流基金會”就可以在臺灣宣傳大陸參訪團項目,并召開招募會招募參訪團員。招募活動結(jié)束后,我們再“撤回申請”,不給他們留下禁止的機會。此時,木已成舟:宣傳工作已結(jié)束,參訪團員也已經(jīng)招募完成。
在文件“旅行”的過程中,我們的先期宣傳和招募工作按部就班地開始了。當然,掌握這個“游戲規(guī)則”的關(guān)鍵是,我們同時在各部門之間都有可靠的人脈關(guān)系。
由于我們基金會不是在臺注冊機構(gòu),也沒有品牌,所以招募過程中我們遇到的最大困難是:參加者及其家人難免會擔心,他們可能向有關(guān)部門咨詢了解情況。得知我們已經(jīng)按程序提出申請,相關(guān)文件正在各部門“旅行”,他們便打消了顧慮。(當然,這個問題在我們第二次招募時便已經(jīng)不復存在。)
2006年第一季度,我們開始舉辦招募會。
我們首先請當?shù)刂耸繐晤檰柵c評委,并邀請家長參加,讓他們清楚了解我們在做什么,也借機打消家長和年輕人的疑慮。我們同時還聘請臺灣知名公關(guān)公司,在各大媒體推出介紹和宣傳報道。
因參加費用與參訪內(nèi)容的性價比很高,所以申請者甚眾,初審后參加面試的就約500人,最終被錄取的僅1/4?;顒由暾堈邅碜耘_灣南部、中部、北部各縣市,最年輕者暑假后升讀大一,最大的是大三本科在校生。
錄取名單發(fā)布后,我還收到一位臺大申請者的來信投訴,抱怨為什么沒有錄取像她這樣成績優(yōu)異的一級學府學生,而與她同一所高中、現(xiàn)在南部一所三流院校就讀的同學卻被錄取了,所以她認為評委有黑箱操作。我當時回信告她:錄取標準并非將成績作為唯一衡量指標,并希望她明年繼續(xù)申請。
精彩紛呈的十二天
“第一屆海峽兩岸青少年交流研習營”2006年7月9日從臺北出發(fā),7月20日返回臺北,整個行程共12天。我們基金會人力有限,只有8位工作人員跟團。
第一天:從臺北桃園機場集中飛抵香港,先參訪香港科技大學,再入住香港浸會大學的學生宿舍,當晚自由活動。
第二天:早上出席正式啟動儀式及新聞發(fā)布會,之后到香港賽馬會跑馬地會所午宴,了解香港“一國兩制”前提下“馬照跑”的現(xiàn)狀,當晩坐船到澳門。
第三天:早上游覽澳門幾個旅游景點并與時任澳門社會文化司司長崔世安交流對話,晚上在廣州出席廣東省學聯(lián)晚宴,飯后夜游珠江。
第四天:早上參訪廣州大學城、黃花崗七十二烈士紀念碑、中山紀念堂,下午參訪中山大學并與中山大學學生交流及共進晚餐。
第五天:早上在當?shù)夭铇秋嫴瑁碛民Y名中外的粵式點心,之后飛往北京。到達后入住友誼賓館,希望因其獨特的歷史背景讓參加者對新中國的發(fā)展歷程有更多了解。當晚全國學聯(lián)在“全聚德”烤鴨店為研習營學員接風。
第六天:上午在人民大會堂受到時任全國政協(xié)副主席周鐵農(nóng)接見,在參觀過程中了解到大會堂的建造歷史和主要功能。午飯后參觀北京奧組委,給學員留下深刻印象。傍晚進入“清華園”,與清華大學的學子交流互動、共進晚餐。當晚我們還特別安排年輕的工作人員陪同希望夜游北京的學員到三里屯逛逛,感受北京的夜市與酒吧街。
第七天:早上起來去八達嶺長城,午飯后參觀航天城,最后一站是北京大學,同樣是與學生互動交流并共進晚餐。對一些精力充沛的學員,我們安排乘坐旅游巴士夜游長安街。
第八天:品嘗老北京特色早餐,還特地為他們準備了豆汁,但幾乎所有人都不喜歡,我告訴他們?nèi)松枰胁煌捏w驗。白天游覽了頤和園和故宮,學員們表示確實有不一樣的收獲。學員們也由此發(fā)出感言:“我們把心留在了天安門”。當晚大家登上從北京開往南京的列車。
第九天:乘坐了12個小時火車,早上到達南京。我們安排來南京其實只有一個目的,就是參觀“中山陵”,讓臺灣學員上一堂歷史課,當他們返回臺灣,可以自豪地向親友聊起自己去過南京“中山陵”,因當時有這種經(jīng)歷的同齡臺胞并不多。之后學員們又趕赴蘇州入住,游覽園林夜景。
第十天:早上參觀昆山開發(fā)區(qū),抵達上海午餐后參觀上海博物館。晚上赴外灘游黃浦江,并安排在船上吃晚飯。
第十一天:因?qū)W校放假留校的學生已不多,所以早上到復旦大學主要是參觀校園,午飯后參觀洋山深水港,下午回市中心參加歡送晚宴,其后安排學員自由活動。
第十二天:回程日。早餐是上海豆?jié){油條、粢飯和舒蔡記的生煎包,讓學員體驗一下本地人的生活。很多學員這一刻非常激動和興奮,他們都相信離別也是為了再次重逢,同時那一天也會很快到來。早餐后臺灣學員與大陸參加學員依依告別并各自到機場準備返程。臺灣學員從浦東機場經(jīng)香港轉(zhuǎn)機回臺北,基金會的香港工作人員也在香港機場與臺灣學員告別,最后在飛回臺北的航班上只剩下三位臺灣工作人員照顧各位學員。
最終,一個150人的大規(guī)模團隊從臺北出發(fā),經(jīng)過9個城市再回到臺北,12天行程,沒有人發(fā)生意外,也沒有人提前離開。
細節(jié)決定一切。我們在臺灣調(diào)研時發(fā)現(xiàn),像吃早餐這種小事給年輕人的感受都很重要,很多人表示:之前參加的參訪活動,無論在哪個城市都是酒店自助餐,而沒能體驗當?shù)氐纳钗幕?。這也是我們不辭辛勞、精心安排各種當?shù)靥厣L味早餐的原因。對參加者而言,這種體驗可以帶來更加豐厚的回報。
另外,很多參加者希望在旅程中適當安排“自由行”,所以在香港、北京與上海我們都安排了晚上的自選行程,為確?!鞍踩浴保覀円蠼M長負責,并給參加者提供當?shù)厥謾C,必須在出發(fā)、游覽途中及返回入住酒店時,向組長匯報行蹤和所在位置,當晚領(lǐng)隊還需查房確認人數(shù)。
這種安排給年輕人的感受就是“獲得信任”,當然過程中可能會有風險,但我們做過認真評估,認為要通過交流建立互信、最后形成友誼,那我們就要想對方所想、盡最大努力。
活動結(jié)束兩個月之后的2006年9月17日,我們基金會在臺北市仁愛路臺新金控總部大樓的“元廳”舉辦了回顧展,五個小隊的成員齊心協(xié)力,精心制作出一個個獨具匠心的展臺,將此次旅程中令人難忘的點點滴滴,用文字和圖片的方式表現(xiàn)出來與公眾分享。
我和很多家長在現(xiàn)場聽取了各小隊的講解,家長們的眼神中充滿了喜悅和幸福,我也邀請了著名音樂人黃大煒現(xiàn)場演唱他創(chuàng)作的基金會會歌《光圈》,最后在場嘉賓、家長和同學們在愉快的氣氛中迎來評選委員,由他們投票選出最佳展臺。
大陸參訪成為人生標識
我們成立“海峽兩岸青少年交流基金會”的初心是:促進兩岸四地青少年的全方位溝通,通過交流增進相互了解,如何在不同制度下生活并找到共同點,也希望港澳地區(qū)實行的“一國兩制”為臺灣同胞帶來示范效應。
2006年至2009年,基金會先后舉辦了兩次“海峽兩岸青少年交流研習營”和兩次“海峽兩岸青少年領(lǐng)袖培養(yǎng)計劃”(包括“人生之旅·河西走廊”敦煌行和“臺灣走片片”大陸學生訪臺行),CCTV-4“海峽兩岸”欄目記者曾全程參與并給予及時專門報導。幾次活動參加者的數(shù)量接近1000人次,學生來源比例中臺灣最高、大陸次之、港澳地區(qū)最少。
我認為,基金會舉辦的這些活動,最大的收獲或成果體現(xiàn)在兩個層面。
第一,開闊了參加者的眼界,為他們實現(xiàn)下一階段的人生目標提供更充分的準備,甚至可以改變其人生軌跡。一個突出實例就是臺北的李守翔同學,他本科為觀光旅游專業(yè),但不算尖子生,之前他從未想過要去讀研,在參加第一期研習營和第一期領(lǐng)袖培訓后,開闊了眼界并領(lǐng)悟到自強不息的人生態(tài)度,所以促使他改變原有想法,不僅奮發(fā)努力考研成功還成為一位旅游專業(yè)的大學教師。另外對于所有臺灣參加者來說,他們不僅親身觀察、感受到大陸的發(fā)展現(xiàn)狀,消除了以往的誤解及恐懼,還有一部分人在畢業(yè)后主動到大陸發(fā)展。
第二,參加者用時間換取理解,通過交往在不同背景下找到共鳴,最終成為志同道合的好友。我們CSY Club的100多位成員,過去十幾年來持續(xù)不斷的互動交流,充分說明了這一點。許多參加者至今還與我不定期在臺灣或香港見面聚會,保持著比較密切的聯(lián)系,我自認這是組織參訪活動的最大收獲,也足以證明他們對參與這些活動的歡迎態(tài)度。
參加者們也由此變成親密的伙伴及朋友,雖然不少人已成家或有了孩子,但還會互相幫襯。我們經(jīng)常通過網(wǎng)絡進行互動,目前在我們的“臉書”群中,有100多位曾經(jīng)參加過各種活動的學員,差不多每天都有信息交流,所覆蓋的空間從新西蘭到西班牙,再到日本,當然還包括歐美和南美地區(qū),大家身處世界各地卻可以時?;ハ鄦柡颉⒒ハ鄮鸵r,這是一種非常幸福的感受和寶貴的財富!
今天回想起來,我覺得:對參加活動的臺灣年輕人而言,不僅通過親身觀察感受到大陸的發(fā)展現(xiàn)狀,消除了以往的誤解,同時也開闊了眼界,為實現(xiàn)自己的人生目標做好了充分準備。
將“你與我”變?yōu)椤拔覀儭?/span>
早在1994年的兩會上,我就曾提交過一件關(guān)于1997香港回歸祖國的提案,并認為“人心回歸”是真正成功的指標,而具體成果體現(xiàn)便是將“你與我”變?yōu)椤拔覀儭?。從“第二屆海峽兩岸青少年交流研習營”開始,面對來自臺灣的年輕人,我秉持同樣的心態(tài),延用“三心兩意”(愛心、耐心、平常心和誠意、情意)的方式,這也成為我近40年來在臺灣交友的基本原則。時至今日,為做好“對臺工作”,我們要繼續(xù)加強“融合發(fā)展”的思路,無論多困難都堅持“和平統(tǒng)一”為最優(yōu)先目標,道路雖然崎嶇,但辦法永遠比困難多。
由于自身具有的優(yōu)勢,我能夠經(jīng)常往返臺灣,近40年的不懈耕耘,使得我在臺交往的朋友圈不僅涉及政商、文化與教育多個領(lǐng)域,還具有一定的深度,這種友誼也是得來不易的交流成果,衷心希望在未來工作中能夠繼續(xù)為國家奉獻我在此方面的資源。
最后致所有為兩岸發(fā)展作出努力的同仁,讓我們以和諧、和睦、和平、和善的“四和之道”來共勉,為中華民族的統(tǒng)一事業(yè)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第八、九、十、十一、十三、十四屆全國政協(xié)委員 李大壯 口述 邢艷嬌 整理
(本文照片均由“海峽兩岸青少年交流基金會”提供。)
編輯:廖昕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