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聞 要聞
霧霾再襲京津冀地區(qū) 環(huán)保局長吐槽“根本管不了”
三問今秋首場京津冀霧霾“阻擊戰(zhàn)”
環(huán)保局長倒苦水:“霧霾我根本管不了”
北京近日覆蓋在霧霾之中
連年霧霾,今又霧霾。
秸稈禁燒,攔不住“霾禍”再襲。“十一”剛過,霧霾來勢洶洶,讓華北大部分地區(qū)再度遭遇“心肺之患”。北京,啟動下半年首個“重污染預警”;河南,部分地區(qū)局部能見度小于1公里;天津,21個監(jiān)測點重度污染……
2014年秋天的第一場“霾伏戰(zhàn)”挨著黃金周的尾巴打響了。
大伙不禁要發(fā)問:霧霾天為何來得這么早,這些年治理霧霾治出成效來了沒,緊急應對措施管用嗎?帶著這些疑問,記者帶你直擊今秋首場霧霾“阻擊戰(zhàn)”。
一問:今秋首場霧霾為何來得這么早?
9日上午,北京市區(qū)籠罩在一片霧霾之中,不少地方的能見度不足500米,行人也紛紛戴上了口罩等“防霾神器”。下午14時,北京市氣象局升級發(fā)布“霾橙色預警”。此前一天,北京已經啟動了下半年首個黃色“空氣重污染預警”,預計全市9日至11日將持續(xù)“5級重度污染”。
同一天,天津市中心六區(qū)和周邊區(qū)縣的主要街道上,機動車行駛緩慢,隨處可見戴著口罩遮掩口鼻的“上班族”。
而河北省廊坊市也對該市交通進行臨時管控,并實施尾號限行措施。9日,河北省保定、邢臺等地的空氣質量更是一度“爆表”。
氣象專家認為,本次污染具有上升速度快、污染濃度高、影響范圍廣等特點。根據9日5時氣象觀測圖,京津冀全境能見度幾乎都小于1公里。中國氣象局京津冀環(huán)境氣象中心首席預報員廖曉農稱,無風、高濕、秸稈焚燒是今秋霧霾“提早報到”的主要原因。此外,專家認為“秸稈焚燒”也是本次重污染形成的重要因素。
二問:治霾“治”出效果了嗎?
公眾對“藍天”期待已久。相關部門對霧霾“宣戰(zhàn)”,相關大氣污染防治行動實施細則也已經陸續(xù)出臺實施。那么,這些舉措是否已經出成果了?
去年9月17日,環(huán)境保護部、發(fā)展改革委等6部門聯合印發(fā)《京津冀及周邊地區(qū)落實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實施細則》,建立了由北京市牽頭的涵蓋北京、天津、河北、山東、山西、內蒙的“六省區(qū)市協作機制”。
然而,大氣污染不限于“一城一池”,其治理也并非“一朝一夕”,治霾形勢依舊嚴峻。當前,環(huán)境承載與污染排放失衡,在業(yè)內專家看來,是“資源”和“消費”沖突的延續(xù),體現著“供給”和“需求”的矛盾。
“只追求對環(huán)境承載的‘資源’供給增加,不對污染排放的‘消費’需求進行管控,是‘頭疼醫(yī)頭’,‘消費’恐成脫韁野馬。”國務院發(fā)展研究中心國際技術經濟研究所特聘研究員徐基仁說,啟動經濟手段治理大氣污染,已到必要時刻。例如,河北的排污收費標準與京津反差巨大,其四項主要污染物收費標準,僅為京津的兩至三成。業(yè)內人士擔憂,京津冀交接地,恐將頻現化工企業(yè)轉到河北的“排污收費洼地”,導致部分企業(yè)寧可繳納排污費也不積極治污。
排放標準存差距、認識水平欠到位、治理力度打折扣、基層環(huán)保執(zhí)法部門頻遭“閉門羹”、檢查對象作弊及冒充負責人阻撓執(zhí)法、與執(zhí)法人員打“游擊戰(zhàn)”等現象頻發(fā),甚至“花錢作假買合格”……多方面現象正在制約“協同治霾”。
三問:緊急應對舉措得力嗎?
霧霾來了,京津唐等地緊急應對,多地實施限號等措施。8日起,天津市啟動重污染天氣藍色(Ⅳ級)預警應急響應,提醒兒童、老年人和心臟病、肺病患者以及過敏性疾病患者應當留在室內,停止戶外運動,一般人群減少戶外運動。有北京市民表示,治理霧霾是個綜合工程,感覺應急性的防范措施作用不大。
專家認為,從技術層面來看,重污染天氣應急仍有瓶頸待破。如重污染天氣預警尚處于起步階段,精確性有待提高等。一個不爭的事實是,由于重污染天氣預警的精確度不高,也客觀上打擊了部門聯動的積極性。
編輯:牟宗娜
關鍵詞:霧霾 環(huán)保局長吐槽 京津冀霧霾 大氣污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