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社情·民意>樂觀社會 樂觀社會
下崗工人獲“中華慈善獎” 救助509個流浪兒
“雖然我離異后未再婚娶,卻擁有眾多兒女;盡管我一生清貧,卻過著世上最幸福的生活。”王萬林,一名平凡的下崗工人,曾獲“中華慈善獎”、杭州市首屆“道德模范(平民英雄)”等榮譽。35年來,他執(zhí)著地做著一件事———救助街頭流浪兒,已是古稀的年紀,還在靠微薄的打工收入繼續(xù)著這份愛心“事業(yè)”。
一個多月前,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區(qū)一家普通的素食餐廳,一場特殊的生日宴會吸引了人們的目光。“壽星”是一位70歲的老人,他叫王萬林。
“王爸爸”沒想到,自己生日這天會有100多個“孩子”專程從各地趕過來,這讓他激動不已,甚至有些泣不成聲。雖然一輩子沒有生子,但圍在身邊的這些“兒女”,讓王萬林感受到了天倫之樂。
“我的孩子有509個”
在西湖區(qū)學院路一棟老式居民樓里,王萬林有一套面積僅為50多平方米的兩居室,他開玩笑說:“不大的一個家,像是青少年活動中心。”除了“王爸爸”,家里還生活著3個與他毫無血緣關(guān)系的“兒子”,都是這些年流落到杭州被他救助的。
“臥室里兩張并排的大床,睡四五個孩子不成問題,實在不行就打地鋪。”王萬林告訴記者,最多的時候家里收留過11個孩子,“錢這東西我從來不眼紅,能多幫助幾個人,才是我最在意的事。”
老人的抽屜里有一本紙頁泛黃的筆記本,每個孩子的名字以及發(fā)生在他們身上的故事,他都爛熟于心。王萬林記得,他第一次救助流浪兒是在1979年的冬天。
“我下班回家,在艮山門車站附近看到一個十四五歲的男孩,衣著單薄,六神無主的樣子,不像在等車。”王萬林回憶說,他剛上前詢問,孩子就嗚嗚地哭了起來。盡管交流不時被哭聲打斷,王萬林還是從孩子斷斷續(xù)續(xù)的講述中了解到,他叫馮玉印,江西德興人,被騙到浙江長興一家煤礦做工,好不容易扒著拉煤車逃出來,流落到杭州,身無分文,已經(jīng)好幾天沒吃東西了。馮玉印的遭遇讓王萬林頗為動容,他二話沒說把孩子領(lǐng)回家,洗澡、換衣、做飯。幾天后,又買了火車票將他送回了家。
從那時起,王萬林開始關(guān)注孤兒和流浪兒童。隔不了幾天,他總要到火車站、汽車站、廣場這些人多的地方轉(zhuǎn)轉(zhuǎn),只要有衣衫襤褸、眼神迷茫的孩子入了他的眼,總免不了一番詢問。提起自己30多年做的同一件事,“王爸爸”坦言,他救助流浪兒,并非收養(yǎng)他們。能回家的,就買好車票讓他們回到父母身邊;一些特殊情況回不去的,就暫時留在家里,供應吃穿,直到他們能夠回家或是開始自食其力。
記者了解到,朝鮮族姑娘李洪春如今在美國舊金山開了一家中餐館。上世紀80年代,她到杭州旅游時錢被偷了,人生地不熟只能坐在官巷口的街邊哭。那天,王萬林剛巧路過,他靠打手勢和寫字與李洪春交流,并留她在家里一住就是兩個月。那時通訊并不發(fā)達,好不容易聯(lián)系到李洪春的家人后,“王爸爸”給她買了去哈爾濱的車票,并把她送到了中轉(zhuǎn)的上海車站。當時杭州到哈爾濱的車票是39元,而王萬林每月的工資只有35元。
余似峰來自安徽山區(qū)的一個偏遠農(nóng)村,20年前,年僅17歲的他瞞著父母,一個人偷偷來到杭州想打工賺錢。幾天下來工作沒找到,錢卻花光了,最終只能露宿街頭,直到遇到王萬林。余似峰至今仍念念不忘,“王爸爸”給他買吃的,帶他去理發(fā)、洗澡,幾天后遞給了他一張返家的車票,“臨走時,他還給我買了一套西裝,并再三囑咐我到家后一定要來信報平安。”
幾十年來,王萬林微薄的收入,幾乎全部花在了這些“撿”來的孩子身上。他驕傲地向大家宣布,“到今年,我的孩子有509個。”
編輯:于瑋琳
關(guān)鍵詞:中華慈善獎 流浪兒下崗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