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論>銳評 銳評
要“居住證”,更要“含金量”
在全國建立居住證制度,推進城鎮(zhèn)基本公共服務和便利向常住人口全覆蓋,逐步提高居住證持有人享有的公共服務水平,明確通過積分等方式落戶的通道……近日,《居住證暫行條例(草案)》獲得通過,這是落實戶籍改革的重要一步,用法治方式完善居住管理、促進社會公平。
有人將居住證稱為中國的“綠卡”,視為推進以人為核心的城鎮(zhèn)化的重要舉措。從“暫住證”到“居住證”,改變只有一字之差,不僅是一種身份之變,更是一種居住權利、服務權利的保障。對于廣大進城的人群而言,“暫時居住”已成為歷史,而“居有其權”的時代也正式開啟。不過,要真正實現(xiàn)從一紙“居住證”,走向同等權利的公平保障,這其中的“含金量”更顯重要。
長期以來,社會逐步開放,人口流動性增強,不管是外出務工還是技術立身,城市對鄉(xiāng)村的吸引力一直沒變。這背后除了更多的選擇和更好的機會,還離不開大城市對優(yōu)質服務的聚集。教育、就業(yè)、住房、養(yǎng)老、醫(yī)療、社保等關乎民生的資源優(yōu)勢,才是吸納人口集中并希望留下的直接原因。從這個意義上講,以前城市人和農(nóng)村人的戶籍二元格局,使很多進城的人只能“望而興嘆”,優(yōu)質資源就在身邊,卻因身份而觸不可及,無法享受同等的公共服務和社會保障權利一直是阻礙城鎮(zhèn)化發(fā)展的重要矛盾。
越能承載公共服務,越能體現(xiàn)含金量,改革的獲得感越強烈,群眾的滿意度就越高。只要符合條件,申請辦理居住證,子女就可在當?shù)亟邮芡冉逃?,就有資格申請諸如公租房、經(jīng)適房……不同城市也紛紛出臺了改革意見,持有居住證享受市民待遇已變成現(xiàn)實。但是,不同城市在具體細則和條件上存在彈性空間,支持力度不一,居住證的“權利成色”也有差別。當然,這種差距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每個地方的財政能力,但居住證所體現(xiàn)的服務職能才是其生命力所在,也力求在最大程度上縮小與城市戶籍人口的權利差距,這項改革落地價值應該值得肯定。
如果說“居住證”是戶籍制度改革的一項過渡性安排,那么“居轉常”的道路還需探索。常住一地的年限、繳納社保的年限、有無犯罪記錄等等都是想要獲得戶口的“硬指標”,有些地方的條件可能更苛刻。這恰說明:一是“居住變戶口”不可能一蹴而就,在短時間內(nèi)也很難滿足所有人的需求;二是居住證及其“附加”的公共服務權利,讓很多人享受到了幾乎戶籍人口享有的權利,其對城鎮(zhèn)化的“調(diào)節(jié)器”功能也十分明顯。
說到底,居住證也只是暫時的,最終是為了推進戶籍制度改革,打破城鄉(xiāng)二元格局。新型城鎮(zhèn)化是以人為核心的城鎮(zhèn)化,如何做到“進得來”“住得下”“留得住”是改革的目的之一,如何讓老百姓不再因為身份而產(chǎn)生“低人一等的焦慮”或“高人一等的優(yōu)越”才是改革的落腳點。
編輯:劉文俊
關鍵詞:“居住證” “含金量” 戶籍制度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