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論>爭鳴 爭鳴
“爸爸去哪了”尋找的不止是“失聯(lián)”的父愛
3月24日,川報全媒體集群發(fā)起“爸爸去哪兒了?——幫男孩小康找爸爸”活動,引起廣大網友關注和接力轉發(fā)。后來,四川日報記者通過求助警方得知,小康爸爸龔得軍于3月13日購買前往河北邯鄲的火車票。于是,四川日報記者與邯鄲當?shù)孛襟w取得聯(lián)系,共同尋找小康的爸爸。(5月5日 中國新聞網)
很難想象,新聞中這個年僅12歲的男孩康康,已經被寄養(yǎng)在小旅館整整一年。而從去年的11月開始,康康父親的電話就一直打不通,而康康也就徹底與父親失去了聯(lián)系。值得慶幸的是,康康的遭遇受到了媒體的關注。川報全媒體集群發(fā)起了“爸爸去哪兒了?——幫男孩小康找爸爸”的活動,并成功與康康的父親取得了聯(lián)系。康康最終與“失聯(lián)”的父親重逢。
然而,康康只是全國6000千萬留守兒童中的一員。還有多少孩子正在家鄉(xiāng)“眼巴巴”地等待著父母的歸來?還有多少孩子正在偏僻的角落承受著孤獨的侵蝕、期盼著父母的關愛?在筆者看來,“爸爸去哪了”的活動,尋找的不止是康康“失聯(lián)”的父愛,更是全國6000萬留守兒童“失聯(lián)”的親情,以及全社會對留守兒童的關注和幫扶。
俗話說,生而不養(yǎng),養(yǎng)而不教,則妄為父母。父母是孩子成長的第一責任人,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廣大留守家庭的父母親必須要在掙錢與養(yǎng)育子女中尋求一個平衡,真正承擔起監(jiān)護的責任和義務,彌補其親情的缺失,讓子女充分感受到家庭關愛和溫暖。從而讓父母真正承擔起對留守兒童的“首要關愛”義務。
在此基礎上,政府要承擔起“兜底關愛”的責任。一方面,要進一步完善和修正現(xiàn)有的用工制度,健全外來務工人員的社會保障體系,方便子女能隨工生活。從而為務工人員更好的撫養(yǎng)和照顧子女提供幫助和保障;另一方面,要進一步建立健全自上而下的留守兒童工作責任機制,建立留守兒童社區(qū)保護網絡,完善臨時監(jiān)護程序,確保每一個留守兒童都能得到有效監(jiān)護和關愛。
此外,要著力發(fā)揮專業(yè)社會工作者在留守兒童服務中的作用。盡快建設一支數(shù)量龐大的專業(yè)社會工作者隊伍,為留守兒童提供更為專業(yè)和高質的物質幫扶和精神關愛。
俗話說,單絲不線,孤掌難鳴。解決留守兒童問題需要父母、政府和社會的共同努力。希望“爸爸去哪了”的活動能在喚醒廣大留守兒童父母親的同時,喚醒政府各職能部門及全社會關愛留守兒童的“神經”。相信,大家攜起手來一定可以拭去留守兒童眼中的淚和心中的痛。
編輯:劉文俊
關鍵詞:爸爸去哪了 廣告 父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