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人物·生活>聚·焦點聚·焦點
謝揚舉:文化傳統(tǒng)與民風建設
家風相連成民風,民風相融匯成國風,家風正、民風純、政風清,社會才能和諧發(fā)展。民風是什么?這個概念有什么現代意義?如何認識古代民風建設的底蘊、激活這個傳統(tǒng)以發(fā)揮其新價值?這對于中國社會完成健康平穩(wěn)的現代轉型很值得探討。
謝揚舉
民是與人相對而言的?!叭恕敝缸匀蝗?,“民”指從屬于群體的社會人,引申指社會上的個體和群體。“民”含有草根性、普通性、規(guī)范性的內涵,它雖然不等于現代社會意義上的公民,但它指的是某個認同社會共同體的范型及其規(guī)范的個體或團體成員。“民”包含了特定社會條件下對人和社會之間關系的建構,也是特定社會的底座。
民風在中國具有悠久深厚的文化傳統(tǒng),簡單地說,民風指的是民間教化和習俗,也就是我們通常說的社會風氣,也指社會一種交流方式與過程?!睹娬x》孔穎達疏曰:“言王者施化,先依違諷喻以動之,民漸開悟,乃后明教命以化之。風之所吹,無物不扇;化之所被,無往不沾?!睋?,民風建設要讓“民漸開悟”,要求以人民理智的發(fā)展為基礎。民風的核心是民間風尚,即民間共同體的價值取向和行為模式,或者說現代民風的實質就是社會的人文內涵和環(huán)境,如提倡道德自覺、公共理性等等。
民風建設是中國古代政治和社會治理的優(yōu)良傳統(tǒng),對數千年中國社會政治的有秩序運轉發(fā)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儒家歷來重視教化,孔子要求治國先要擴增人口,然后是富民,教育民(《論語·子路》),他要求為政者、教育者對民間風尚起到模范作用,他說:“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必偃?!闭f的是君子之德性似勁風,小人的德行如嫩草。勁風行過,草隨風動。(《論語·顏淵》)。孟子則說如果不教育人民,人民即使安康富裕了,但是不知道自己的義務和職責,不會養(yǎng)親愛人;國家遭遇困厄的時候,人民因為不明人倫道義,不會保家衛(wèi)國,君主會成為孤家寡人。戰(zhàn)國產生的《大學》說:“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北彼纬填U、南宋朱熹認為:“親民”讀作“新民”,也就是通過教化使得人民日益達到道德和文明境界的意思。荀子認識到自然和道德、本性和教化相結合才能產生完美,他說:“故曰:性者,本始材樸也;偽者,文理隆盛也。無性則偽之無所加,無偽則性不能自美。性偽合,然后成圣人之名,一天下之功于是就也。故曰:天地合而萬物生,陰陽接而變化起,性偽合而天下治?!币馑际牵禾煨允侨说谋驹床馁|,人為是材質的條理和美化。背離天性,人為沒有基礎;沒有人為,天性不可能自發(fā)完善。自然質地上加以人為的完善,圣人的功德才實至名歸。(《荀子·禮論》)荀子為民眾教育做出的論證,在一定程度上弭平了儒道教育觀的鴻溝。在儒家眼中,教育不限于學校教育,不只是教教孩子而已,對社會民眾進行終生的人文教化更能反映儒家心中教育概念的勝義。古代的鄉(xiāng)校、書院、耕讀風氣等對民風建設都起到了良好的作用,在朱熹、王陽明等開辦的書院中,愚夫愚婦、販夫走卒都可以參與聽講和討論。儒家的教育早已化入民間,與大眾生活融為一體。
管子對民風建設也非常重視。《管子·八觀》說:“入州里,觀習俗,聽民之所以化其上,而治亂之國可知也”,意思是觀察地方風化,可以預測一個國家的興衰治亂的趨勢。管子要求統(tǒng)治者制定政令時必須注意“與時變,與俗化”。(《管子·正世》)《管子·牧民》認為禮義廉恥是“國之四維”,禮義廉恥規(guī)定和配套的價值觀如果顛倒混亂,國家早晚必定滅亡。《管子·法法》說:“上不行君令,下不合于鄉(xiāng)里,變更自為,易國之成俗者,命之曰不牧之民?!币笞鹬孛袼?,合乎民愿。
戰(zhàn)國成書的《周禮》依據古代理想的禮儀文明模式,制定了一個極為周密龐大的制度體系,不同的禮儀對應不同的目標,目的是使人民具備優(yōu)良的德性。《淮南子》則對各地風情做了詳盡的調查、比較和論述,書中多篇論文反復申明:好的統(tǒng)治者要善于移風易俗、變習易俗。
中國古代重視民風建設,實際上是重視社會教化和民眾風尚,由于古來教育和政治的配合,禮儀教化獲得了顯著成效,成就了中國古代民風發(fā)展的基礎。
近年來,國家迅速發(fā)展,社會逐漸富足,塑造良好的社會道德風尚逐漸成為人們的熱切期待。要解決這樣的問題,不光要采取措施規(guī)范道德行為,還應該把民風放在更大的社會背景下看,放在文明進步的歷史觀下看,充分考慮社會人文精神的培育。
民風作為一種文化概念,隸屬于政治文化范疇。民風和政風存在雙向互動關系。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共中央嚴肅黨風政紀,深得民心。如何讓黨風、社風、民風、世風相互促進,塑造有活力、有價值的人文環(huán)境,以支持持久良好的政治文化格局,這對于中國社會治理具有重大意義。隨著中國社會不斷發(fā)展,民風建設也將進一步深化。
如何讓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走進千家萬戶?如何教化人民學習人文經典、改過從善、進德勸業(yè)、修身齊家、增進親情、和睦鄰里、患難與共、賑災救濟、愛國守法、移風易俗?這些都是社會的共同義務,也是國家治理應盡的責任。中國古代有深厚的民風文化傳統(tǒng),今天,我們的要繼承和發(fā)揚中華優(yōu)秀文化傳統(tǒng),借鑒中外歷史智慧,重視和加強社會教育,推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落地生根,喚醒民眾的道德意識,提高道德素養(yǎng),從而純正民風,營造適應現代的健康的社會人文環(huán)境。
(作者系全國政協(xié)委員,西北大學中國思想研究所副所長,環(huán)境哲學與比較哲學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導師。)
編輯:邢賀揚
關鍵詞:謝揚舉 文化傳統(tǒng) 民風建設 家風 民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