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人物·生活>集·言論集·言論

汪學(xué)群:孟子以人為本仁政思想的價值取向

2017年03月13日 14:33 | 作者:汪學(xué)群 | 來源:北京日報
分享到: 

春秋時期,孔子以仁改造禮,在政治思想領(lǐng)域開啟了以仁理政的先河。戰(zhàn)國以后,諸侯并起,相互爭霸,仁政受到挑戰(zhàn)。作為孔子的思想傳人,孟子同樣堅持仁政,如說:“以力假仁者霸,霸必有大國;以德行仁者王,王不待大?!卑允恰耙粤偃省保跏恰耙缘滦腥省?,前者以力服人并不是心服,后者以德服人,則是心悅誠服。他又以善政與善教比較,說明 “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好的政令不如好的教化得民心。仁德、教化本身就體現(xiàn)仁政。統(tǒng)治者“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行仁政而王,莫之能御也”。施仁政則達到治理天下的目的。

以民為本:施仁政首先要得民尤其是民心

孟子認為,統(tǒng)治者施仁政首先要得民尤其是民心。他說:“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與之聚之,所惡勿施,爾也?!钡妹癫诺锰煜?,相反,失民則失天下,得民在于得其心,失民也在于失其心,民心是最重要的。有道即方法,得民心的方法是積累民之所需求,拋開民之所厭惡,所需所厭以民意為指歸。這也表現(xiàn)為以民憂樂為憂樂,所謂“樂民之樂者,民亦樂其樂;憂民之憂者,民亦憂其憂”。統(tǒng)治者所樂不應(yīng)“獨樂樂”,而是“與人樂樂”,不應(yīng)“與少樂樂”而是“與眾樂樂”。天下子民皆樂也即君王之樂,或者說君王之樂反映子民之樂,以民為本是仁政的精髓。

另外,需要推恩。孟子說:“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币鉃樵诩衣氏却狗叮鹄蠍塾撞⑼萍杭氨?,以仁愛之心推及妻子乃至于兄弟,進而推及于家國,做到這一點就會得心應(yīng)手地治理天下。而是否推恩至關(guān)重要,“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無以保妻子。古之人所以大過人者,無他焉,善推其所為而已矣。”可以說,推恩是仁政的重要體現(xiàn)。與此相關(guān),他又講擴充,人心中固有的仁義禮智道德只是發(fā)端,“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擴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達。茍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茍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睌U充即擴大充實,實際上是把人心所含有的仁義禮智因子通過后天的實踐加以發(fā)揚光大,不僅可以齊家,也可以治國平天下。推恩與擴充屬于仁政的實踐,是其實現(xiàn)的重要途徑。

心懷仁義:治國應(yīng)以義為上,講義則國泰民安

孟子繼承孔子講仁也講義,如說:“仁,人心也;義,人路也。”“仁,人之安宅也;義,人之正路也?!毕鄬Χ?,仁屬心偏于內(nèi)在,而義屬行為偏于外在,仁是良心,義則是正路,仁義結(jié)合體現(xiàn)良心由內(nèi)向外的實踐過程。在義與生命出現(xiàn)矛盾時,他主張不惜犧牲自己的生命來換取義,所謂“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為仁政這一正義的事業(yè),付出生命也在所不辭。

孟子見梁惠王,兩人對話涉及義利。王說:您不遠千里來將對我國有利嗎?孟子答道:王何必言利?有仁義就夠了。如果王、大夫、士人、庶民都只想著如何利于自己的國、家、身,或者說每個人都為自己的利益著想,彼此利益對立必然引起社會不穩(wěn)定。如果把利置于義之上,不奪到國君的地位是永遠不會滿足的。不存在講求仁義而遺棄其父母,以及講求仁義而輕慢其君的人。王講仁義即可,何必言利呢?這是告誡統(tǒng)治者治國應(yīng)以義為上,講義則國泰民安,一味地追逐利益必然造成社會動蕩。

處理義利關(guān)系以仁義為上,不應(yīng)該懷利,如孟子說:“為人臣者懷利以事其君,為人子者懷利以事其父,為人弟者懷利以事其兄,是君臣、父子、兄弟終去仁義,懷利以相接,然而不亡者,未之有也?!毕喾吹?,“為人臣者懷仁義以事其君,為人子者懷仁義以事其父,為人弟者懷仁義以事其兄,是君臣、父子、兄弟去利,懷仁義以相接也,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毙膽阉嚼?,做事動機不純,人心疏離,社會渙散,國家必然崩潰。心懷仁義,社會有凝聚力,國家必然強盛。心懷仁義為施仁政樹立了正確方向。


編輯:邢賀揚

1 2

關(guān)鍵詞:汪學(xué)群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