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人物·生活>秀·風(fēng)采秀·風(fēng)采

潘玉蓮:吃著低保卻培養(yǎng)了2000多個娃

2017年07月10日 14:22 | 作者:何軍 榮啟涵 白佳麗 | 來源:新華社
分享到: 

新疆今夏要比往年熱不少,位于塔克拉瑪干沙漠邊緣的喀什更酷暑難耐,似火的驕陽把大地烤得滾燙。

晌午時分,潘玉蓮給因病落殘的兒子和上高中的孫女準(zhǔn)備好了飯菜后,拎著白色編織袋上街。

潘玉蓮75歲,由于雙腿老邁且患有舊疾,在行走時只能拖著碎步,眼睛卻不時環(huán)顧四周。遇到垃圾堆,她便駐足留步,顧不上腥臭認(rèn)真翻撿,把能賣幾分錢的瓶瓶罐罐收起來。

和一般的拾荒者不同,潘玉蓮衣著整潔,頭發(fā)梳理得很好。走在大街上,賣水果的婦女、裁縫店的師傅、烤馕的漢子,都會叫她一聲“潘老師”。

這個“拾荒”老太太為何成了人盡皆知的老師?記者來到她那座有著60多年歷史的黃色土坯房前,推開那扇油漆斑駁的紅色木門,尋找到了答案。

陋巷響起讀書聲

1992年,在外地打工的失意,讓潘玉蓮打定主意回家鄉(xiāng)——喀什地區(qū)疏勒縣疏勒鎮(zhèn)。

家里的老房子沒變,黃色外墻沒有記憶中那么鮮艷。就是在這老房里,潘玉蓮度過了自己的童年。父親是漢族,母親是維吾爾族,這也讓她成為當(dāng)?shù)貫閿?shù)不多精通兩種語言的人。

一天,潘玉蓮見到鄰居兩個孩子在門口玩耍無人看管,就把他們領(lǐng)回來,一邊做飯一邊教他們識漢字。幾天工夫,孩子真的學(xué)會了不少。

她所在的新市區(qū)社區(qū),維吾爾族家庭占到三分之二?!斑@些娃娃家里多半是低保,父母打工忙到很晚,文化不高輔導(dǎo)不了功課,成績就這樣落下了?!?/p>

潘玉蓮在外面闖蕩過,她知道,語言不通,孩子的發(fā)展會被限制住。于是,她萌生了辦小課堂的想法。一張小茶幾、一塊小黑板,剛開始只有兩個孩子,后來慢慢變成5個,越來越多……

通常,上午是潘玉蓮的拾荒時間,出去走一大圈或許能撿到十幾個瓶子,每個3分錢。

收廢品的周萍總會再添幾角錢給潘玉蓮。她知道,這錢“潘老師”是花在孩子們身上的。

賣廢品的錢被她一角一塊地碼好,裝在塑料袋里收起來。

隔一段時間,她會到雜貨店買些新本子、鉛筆,還有小紅花貼紙。最貴的是每月35塊錢一罐的花果茶,再買包冰糖。

有些孩子放學(xué)過來沒吃飯,她就燒水泡冰糖花果茶給他們就著馕吃。“有我一口吃的,就餓不著娃娃?!?/p>

潘玉蓮每月只有300多元的低保,還要照料因病致殘的兒子和一個上高中的孫女。她自己常常只有中午做頓飯,晚上要教課到深夜,燒點開水泡饃饃吃就對付了。

喀什當(dāng)?shù)卣n外補(bǔ)習(xí)班的費用一個月少說也要三四百,別人勸她象征性地收些學(xué)費。

潘玉蓮說:“進(jìn)了我的門,就是我的娃娃,哪有跟自己娃娃要錢的?”

就這樣,她開辦的小課堂一分錢不收,還給孩子們管飯、發(fā)文具。她一個人輔導(dǎo)5個年級幾十個孩子的語文、數(shù)學(xué)、外語。

她把家里最大的一間房騰出來,改成現(xiàn)在的小教室。自己吃飯、睡覺都擠在一間10平方米的小屋里,墻舊了就拿宣傳畫貼一貼,舊家具湊合著用。不同的是,這里一分錢不收,還給孩子們管飯、發(fā)文具;這里只有一個老師,輔導(dǎo)5個年級幾十個孩子的語文、數(shù)學(xué)、外語。

在她屋里,最新的東西就是堆滿書桌的字典、輔導(dǎo)書,還有一沓厚厚的A4紙裝訂本。那是潘玉蓮找打印店幫她做的表格,上面登記著自己教過的每個孩子的信息:姓名、家長聯(lián)系方式、本人表現(xiàn)、家長意見……

25年,2000多個孩子從這里走出去。他們有的考上了外地的大學(xué),有的已經(jīng)成為醫(yī)生……

編輯:位林惠

1 2 3

關(guān)鍵詞:新疆 老師 拾荒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