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聞>天下 天下
“右玉精神”的接力傳遞
新華社太原8月22日電題:“右玉精神”的接力傳遞
新華社記者 劉思揚、張旭東、晏國政、王菲菲
2015年1月12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人民大會堂主持召開座談會,同中央黨校第一期縣委書記研修班學員暢談交流“縣委書記經(jīng)”。座談中,總書記同大家講起了山西右玉縣委一任接著一任帶領人民群眾治沙造林的故事,要求大家要有“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像接力賽一樣,一棒一棒接著干下去。
——題記
扎根還是搬離?
這是60多年前擺在中共右玉縣第一任縣委書記張榮懷面前的一張考卷。
位于晉蒙交界、毛烏素沙漠邊緣的山西省右玉縣,向來是大風口,解放初期林木覆蓋率不到0.3%,可謂風沙肆虐的不毛之地。曾有到此飽受其苦的外國專家斷言,這里不適宜人類居住,建議舉縣搬遷。
“要想風沙住,就得多種樹”——張榮懷和當?shù)馗刹咳罕娊?jīng)過深入調(diào)研后如此作答。
自張榮懷起,右玉縣二十任縣委書記展開綠色接力,率領干部群眾堅持不懈植樹造林,一干就是60多年,林木覆蓋率如今已達54%,近2000平方公里荒蕪的塞上高原奇跡般變成了綠色海洋。
執(zhí)政為民,綠色發(fā)展,這是一種矢志不渝的政治情懷;
艱苦奮斗,久久為功,這是一份薪火相傳的使命擔當。
在干旱寒冷的塞上,變綠并非終點。為了讓綠水青山變成金山銀山,循著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右玉干部群眾如今奔著建設“富而美的右玉”這一目標,正圍繞綠色發(fā)展進行“二次創(chuàng)業(yè)”,作答著又一張新時代的考卷。
一棵接著一棵栽,一任連著一任干
狂風肆虐,黃沙漫卷。右玉人就是那一棵棵小老楊,耐寒抗旱,代代扎根,筑起鎖住風沙的綠色長城。
——題記
小老楊,我們一行到了右玉才知道這種樹的名字。
一片片,一層層,漫山遍野……小老楊單棵看上去,不夠高大粗壯,但樹冠獨立倔強。在高地上放眼望去,一棵一棵緊緊相連,層層疊疊鋪展開來,蔚為壯觀。
學名小葉楊的這種鄉(xiāng)土樹,右玉人親切稱之為“小老楊”,是因為它根系深長,耐寒耐旱,栽植于干旱沙丘地里也能頑強生長。
正是有了這一棵棵小老楊,右玉才擋住了從年頭刮到年尾的大風沙。
提起當年的風,95歲的伊小禿打開了話匣子:從有記憶起,這里的“大黃風”就是他最大的敵人。
這種風常刮起于沙漠地帶,自西北向東南席卷而來,能迅速在平地積起沙丘,甚至將行人掩埋。
以前,右玉家家戶戶的門都是朝里拉,而不是往外推,否則第二天風沙過后,門就被沙堵得打不開了;學校的學生,每人都備著一盞小煤油燈,一旦大風吹來,黃沙漫天,白天便和黑夜一樣,他們就點煤油燈繼續(xù)上課。
據(jù)《朔平府志》記載:“每遇大風,晝晦如夜,人物咫尺不辨,禾苗被拔,房屋多催,牲畜亦傷?!?/p>
來過這里的人都感嘆:右玉真窮、真苦、真荒涼!
“當年清明前后種扁豆,前面得有一個人擋住大風,否則種子就會被吹走?!币列《d說。
1949年,首任縣委書記張榮懷上任。行走在右玉的荒山禿嶺間,他看到的是“十山九禿頭”的荒涼,聽到的是老百姓“春種一坡,秋收一甕;除去籽種,吃上一頓”的哀嘆。一家一家走西口逃荒的情景更是深深刺痛了他的心。
百姓生存,成為擺在這位縣委書記面前的第一要務。
在一個長滿小老楊的偏僻山溝,張榮懷找到了答案:農(nóng)民說,有了樹的保護,糧食收成比別處高幾成。
“人要想在右玉生存,樹就要在右玉扎根!”
在結(jié)束近4個月全縣徒步考察后,張榮懷在縣委工作會議上提出:“要想風沙住,就得多栽樹;要想家家富,每人十棵樹!”
會后,他立即帶著全縣干部,前往右玉蒼頭河邊,揮鍬挖坑種下了第一棵小老楊……
從1950年春到次年秋天,全縣成片造林2.4萬多畝,各處栽樹5萬棵,由此拉開了右玉人60多年堅持不懈植樹綠化的序幕,展開了一場豪氣壯闊的二十任縣委書記綠色接力。
為了植樹,他們殫精竭慮,調(diào)動起一切力量——
1953年,第二任縣委書記王矩坤面對的是一場罕見春荒,國家給右玉下?lián)芰耍矗叭f公斤玉米。
王矩坤和班子成員商量:村民每種一畝樹,發(fā)給8.5公斤玉米作為勞動報酬,讓“救災糧”變成“植樹糧”。
在他號召下,群眾一呼百應,家家戶戶、男女老幼,紛紛上山植樹。僅一個春天,右玉全縣就造林3萬余畝。
對于植樹,很多人想到的是春秋兩季栽植,但在右玉這個干旱寒冷之地,卻能“三季植樹”。
這正是第十一任縣委書記常祿在1977年的發(fā)明。植樹需要大量車馬人力馱、挑、拉水爬坡上嶺,在有些沙地,一擔水澆下去,瞬間就不見了蹤影。他想到:如果能在七八月份的雨季造林,不僅省時省力,還有可能提高成活率!
經(jīng)過試栽,一舉成功。改為三季植樹后,右玉植樹造林進度大大加快,僅1977年就完成大片造林18.8萬畝,零星植樹97.8萬棵,這是右玉造林史上力度最大、進度最快的一年。
第十四任縣委書記師發(fā),在省里主動立下綠化軍令狀,如不能率先在山西實現(xiàn)綠化達標,愿就地免職。他這樣動員干部:“我先自降一級,大家如完不成任務,也要降職?!?/p>
為了植樹,他們忘我投入,一張藍圖干到底——
“飛鴿牌”干部要干“永久牌”的事,植樹造林防風固沙就是“永久牌”的事,這成為歷任縣委書記的座右銘。
位于煤都山西的右玉,探明的煤炭儲量高達34億噸。上世紀八十年代末,很多兄弟縣市大干快上搞煤炭開發(fā)。第十二任右玉縣委書記袁浩基卻沒有盲目跟風,他疾呼:“綠色不進,風沙就進。耽誤植樹就是罪人!”
多年來右玉財政收入在山西排倒數(shù),縣里干部去省、市開會都得靠后坐。
“當時全縣財政收入才1500萬元,沒壓力是假的,坐在后排也難受。”2001年開始擔任代縣長、之后又擔任縣委書記的趙向東說,“看到右玉還沒完全綠起來,風沙仍然很大,就覺得要種樹,繼續(xù)干!”
73歲的右玉縣原政協(xié)主席王德功還記得,上世紀八十年代末,一家日本企業(yè)和當?shù)睾辖▔喊鍙S,右玉有了歷史上第一家合資企業(yè)。但這個企業(yè)像吃木材的怪獸,全年收的原料僅夠它吃半個月。為防止亂砍濫伐,縣里痛下決心,將這個壓板廠關門。
“在右玉,植樹是第一位的事,誰也不能擋!”他說。
“換領導不換藍圖,換班子不換干勁?!痹谶@場傳承接力中,右玉出了一個個愛樹如子、惜樹如命的“樹書記”“林書記”——
第十三任縣委書記姚煥斗,在右玉工作12年,1991年即將調(diào)到另一個縣。臨上車前,他又返回辦公室,拿上那把已被磨短了一寸的鐵鍬,摘上幾片右玉的樹葉,才戀戀不舍地離開。
第十七任縣委書記趙向東,離任時最后一件事是參加干部義務植樹;在植樹現(xiàn)場與第十八任縣委書記陳小洪進行工作交接,談的是下一步怎么干……
“終見‘善無’變善有,已將沙州換綠州。年年立業(yè)是公仆,久久為功尚風流?!?/p>
正如這首詩中所寫:右玉,歷史上曾叫“善無”,現(xiàn)在變成了“善有”,這得益于右玉縣委書記們“為官一任,造福一方”持之以恒的綠色接力,更得益于他們“久久為功,利在長遠”的政績導向。
擁有近百公里古長城的右玉邊塞,又擁有了一道鎖定風沙的綠色長城——
經(jīng)過近70年不懈努力,右玉林木覆蓋率從不到0.3%擴大到現(xiàn)在的54%,森林覆蓋率高出全國平均水平近20個百分點,硬是將一個不毛之地變成塞上綠洲。樹種從過去的區(qū)區(qū)幾種變成30多種,藥用植物達到45種,野生動物50多種。
如今的右玉,已擁有150萬畝綠化面積,相當于近一個半新加坡的國土面積,估算有1億棵樹,按照一米一棵的距離測算,排起來相當于10萬公里,可繞赤道兩圈半。
綠色帶來了良好生態(tài),區(qū)域小氣候已經(jīng)形成:平均風速降低29.2%,年平均降水量較周邊地區(qū)多三四十毫米。從近5年的統(tǒng)計數(shù)據(jù)看,全縣年均氣溫已從解放初的3.6攝氏度上升至5.2攝氏度,無霜期從不足100天增長到123天。
自2005年以來的12年時間里,右玉再沒有出現(xiàn)沙塵暴天氣。伊小禿老人過去擔心的“大黃風”已幾乎絕跡。由于林草植被增加,地表徑流和河水含沙量較以前減少60%。
蒼頭河,是右玉最大的一條河。它不像其他河那樣東流或南奔,而是倔強地掉頭北上?!昂铀艿沽?,荒漠變綠洲”——這就是右玉人的精神氣概。
蒼頭河畔,當年張榮懷帶頭種下第一棵樹的地方早已郁郁蔥蔥,成為風光旖旎的濕地公園。他種下的那棵小老楊已有一摟多粗、高二十多米,如衛(wèi)士般守護著塞上綠洲。
編輯:秦云
關鍵詞:右玉精神 縣委書記 右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