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收藏·鑒寶>資訊資訊
英國的博物館如何構(gòu)建歷史記憶
談起“記憶”,每個個體的回答都不會完全相同。正如當前世界不存在完全一致的兩個人,“個體記憶”亦是紛繁復雜。不同個體通過分享共同記憶,獲得深厚的歸屬感和認同感,又形成 “集體記憶”。但無論“個體記憶”或是“集體記憶”,其形成方式都是各種各樣的,這也導致其極易散失。年代越久遠,“記憶”散失程度越高。因此,博物館成為保存人類階段性、支離破碎記憶的載體。通過博物館的展品、展覽設計等,國家試圖構(gòu)建起國民的身份認同,個人試圖從中尋找存在感和歸屬感。在六個月的交流學習時間中,筆者走訪了英國不同地區(qū)規(guī)模各異的博物館,其保存“記憶”的方式也不盡相同。
馬爾島博物館:“集體記憶”的保護所
馬爾島是位于英國蘇格蘭西海岸一個人口約為2000人的“大島嶼”。博物館坐落于馬爾島的首府——托伯莫里(Tobermory,據(jù)我估計,這個小鎮(zhèn)只有百戶人家)。博物館沒有獨立的建筑供其擺放展品,規(guī)模只有一間房大小,隱匿在一排小商店中。上世紀70年代,當前博物館內(nèi)的少量物品以小型臨時展覽的方式展出,1986始建該館。同很多普通博物館的展覽方式一樣,展品以時間順序展出,主要反映馬爾島人從石器時代到二戰(zhàn)時期的生活情況以及島上發(fā)生的重要事件。展品主要包括島上生長的農(nóng)作物標本、漁民用來打漁的器械、日常生活用品、剪報、老照片等。另外,館內(nèi)有相應的模型對不同歷史時期島民生存狀況進行展現(xiàn),以增強參觀者的代入感。該博物館的最大特點也許不在于展品的新奇、展覽方式的突出設計,而在于其獨特的“人氣”:沒有堅硬的玻璃柜將展品同參觀者隔開;基本所有關于展品的介紹都是手寫,而非出自工業(yè)生產(chǎn)的打印機;沒有語音導覽,但是在博物館當值的工作人員會非常熱情而耐心地告知有關展品或是馬爾島的一些歷史。
馬爾島博物館(Mull Museum)的主要資金來源是依靠社會捐助,每天當值的只有一位工作人員,還都是志愿者。因此,該博物館存在的目的在很大程度上不是構(gòu)建某種具有政治意義的身份認同,而是為由島民“個體記憶”經(jīng)過累積、沉淀形成的馬爾島“集體記憶”護航,不讓那些曾經(jīng)的記憶碎片隨著時間消失、黯淡,給予島民找尋祖先生存痕跡、肯定自我存在、尋找歸屬感的機會,同時也使得外來參觀者除了能夠看見馬爾島的現(xiàn)狀,也能夠以該博物館為載體管窺馬爾島的歷史。
“蘇格蘭人”的記憶之所
法國歷史學家皮埃爾·諾阿(Pierre Nora)認為,博物館呈現(xiàn)和塑造的記憶不能獨立于權威話語的操控,也不是那些深植于有機的社會生活和生命中的鮮活記憶,而是一種話語建構(gòu)的敘事。位于英國蘇格蘭首府愛丁堡的蘇格蘭國家博物館(National Museum of Scotland)和位于蘇格蘭第二大城市格拉斯哥的凱文葛羅夫美術館及博物館(Kelvingrove Art Gallery and Museum)作為記憶的載體試圖構(gòu)建的即是“蘇格蘭人”的身份認同,并在很大程度上具有政治意義。
編輯:楊嵐
關鍵詞:博物館 蘇格蘭 記憶 英國的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