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論>銳評 銳評

倡導文明祭掃,疫期也是推進契機

2020年03月30日 15:11 | 作者:汪昌蓮 | 來源:東方網(wǎng)
分享到: 

3月28日,廣州市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舉行第58場疫情防控新聞通氣會。會上介紹,目前廣州全市拜祭場所實行封閉化管理,將暫停全市殯葬服務機構拜祭場所祭掃活動,重新開放時間根據(jù)疫情形勢發(fā)展另行通知。與此同時,將積極引導市民通過延后拜祭、網(wǎng)上祭祀、居家追思、信郵哀思、工作人員集中祭掃(敬獻鮮花)等5種替代性方式寄托哀思、緬懷先人。(3月29日《南方都市報》)

受文化習俗和傳統(tǒng)觀念影響,在中國,還有許多地方流行清明祭掃,現(xiàn)場燒冥幣、祭品等陋習。這種帶有封建迷信的陋習,不僅與當今文明社會格格不入,而且損害了綠色環(huán)境,更危及了公共安全。過去,出于對民間風俗的尊重,對于這種陋習,各地均采取了既不提倡、也不禁止的寬容態(tài)度。然而,今年清明節(jié)期間,為加強疫情防控,各地均不提倡現(xiàn)場集體祭掃。特別是,廣州對拜祭場所實行封閉化管理,暫停現(xiàn)祭掃活動,由工作人員集中代替祭掃,顯然是一種創(chuàng)新的文明祭掃方式。

不可否認,清明焚燒冥幣、祭品,作為一種風俗,已由來已久。然而,時下日漸富裕起來的國人,祭祀之風也向著“奢靡”的趨向蔓延,除了傳統(tǒng)的冥幣、祭品之外,紙扎的金山銀山、LV、別墅、房產(chǎn)證等“奢侈”祭品赫然在列;如此“與時俱進”,不能不說是社會病態(tài)心理,在清明節(jié)的凸顯。雖然花的錢并不是很多,但是對于民俗文化的負面影響,卻是不容忽視的?!吧菝摇睊吣怪L盛行,勢必會加重現(xiàn)代人心理和經(jīng)濟的雙重負擔,這顯然讓逝者難安。

特別是,在人口激增的今天,環(huán)境的承載能力,遠非風俗源頭的時代可以比擬,過度的祭祀,所耗費的資源,除了顯性的金錢損失外,潛伏在浪費背后的紙張生產(chǎn)對森林植被的破壞、對水體環(huán)境的污染,也是客觀存在的事實??梢姡还苁羌訌娨咔榉揽氐膭傂砸?,還是出于思想進步和社會文明的需要,亦或是基于公共安全的考量,摒棄焚燒冥幣等陋習,倡導喪葬、祭掃文明,顯得十分緊迫。同時,對于辦理喪事、祭祀活動妨礙公共秩序、危害公共安全、構成違反治安管理行為的,公安機關應給予治安處罰;構成犯罪的,應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如此語境下,廣州積極引導市民通過延后拜祭、網(wǎng)上祭祀、居家追思、信郵哀思、工作人員集中祭掃敬獻鮮花等5種替代性方式寄托哀思、緬懷先人;特別是,由工作人員為每一個墓碑(墓穴)敬獻鮮花,在每一座骨灰樓(堂)前舉行一次簡約莊重的集中拜祭儀式,儀式包括敬獻花籃、肅立默哀、誦讀祭文等;顯然具有導向意義。然而,市民思想觀念的轉(zhuǎn)變,是傳承和創(chuàng)新祭掃文化的關鍵所在。強化創(chuàng)新祭掃方式的宣傳,不斷提高市民的文明素質(zhì),引導他們轉(zhuǎn)變觀念,破除陋習,移風易俗,尤為重要。

可見,倡導文明祭掃,疫期也是推進契機。清明節(jié)理應是一個公眾追思先人德行、反思自身行為、示范教育后人的重要載體,除承載道德傳統(tǒng)之外,還需承擔環(huán)境與文化的影響。換言之,清明更宜祭清風,一捧黃土、一束鮮花、一株綠色、一片追思、一份責任,還民俗文化以清純風氣,留子孫后代以清潔環(huán)境,或許是對先人最好的告慰。

編輯:李敏杰

關鍵詞:祭掃 文明 倡導 ,疫 疫期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