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黨派·聲音>統一戰(zhàn)線 統一戰(zhàn)線
為有源頭活水來——地方統戰(zhàn)工作亮點紛呈
地方統戰(zhàn)工作亮點紛呈
為有源頭活水來
上海 蓄滿黨外人才“蓄水池”
本報記者 劉維濤
倪閩景是中國民主促進會成員,最近剛剛履新上海市奉賢區(qū)副區(qū)長。到任不久便收到市委統戰(zhàn)部的通知,要脫產參加一個黨外代表人士思想作風建設專題培訓班。
初來風景秀麗的上海市委黨校,倪閩景并沒有覺得此次培訓班有何不同。但幾場報告聽下來,他受到了震撼:“授課老師層次之高前所未有,學員范圍之廣前所未有,課程針對性之強前所未有。”
市委常委輪番作報告,讓培訓班充滿了“高大上”色彩。事實上,這個培訓班只是上海市創(chuàng)新培養(yǎng)選拔黨外代表人士工作中的一環(huán)。包括倪閩景在內,此次參加培訓班的150多名學員,全部來自市委統戰(zhàn)部的一份“小名單”。
何謂“小名單”?得從一次調研說起。今年2月起,上海市委統戰(zhàn)部會同組織部開展了一次全市范圍內的大調研,題目是“上海黨外代表人士和黨外優(yōu)秀人才專項調研”。目的只有一個,發(fā)現一批黨外人才,并探索出一套黨外人才發(fā)掘、培養(yǎng)、舉薦機制。
上海歷來是黨外人才工作的重鎮(zhèn)。八大民主黨派,有兩個在上海成立;黨外人才輩出,現已是國家領導人的嚴雋琪、萬鋼、陳竺均來自上海;全市現有民主黨派成員6.7萬多人,穩(wěn)居全國前列。但也遭遇同樣的難題,突出表現在黨外代表人士規(guī)模不大、來源不廣、通道不暢、旗幟性人物不多等方面。
培養(yǎng)選拔黨外代表人士,事關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的良性發(fā)展。全面深化改革的背景下,如何破解黨外人才“青黃不接”的難題?上海市找到的路徑是先摸清底數,擴大基數。
課題組從全市抽調68人,組成8個調研工作小組。這些由“老統戰(zhàn)”組成的精干小分隊,深入全市55家單位展開工作,奮戰(zhàn)5個多月,最終形成三份名單:即“大名單”“中名單”和“小名單”,分別為:43820人、12944人和793人,總人數近5.8萬人。
這是上海市第一個比較系統完整的全市黨外人才信息庫。“多年來我們第一次把‘蓄水池’給蓄滿了。黨外人才,人在哪里,基本上搞清楚了。”市委統戰(zhàn)部一位領導興奮地說。
在這近5.8萬人中,有兩份統計頗有意味:“體制外”人才21816人,“視野外”人才16711人。“體制外”的概念較好理解,“視野外”人才是指雖然在傳統意義上的“體制內”,卻并未進入組織視野的人才,比如一些中央在滬單位、外省市在滬單位等。
從兩個人數之和占總人數近2/3的規(guī)模來看,這兩個“外”,無疑是此次摸底的重點,這也是新形勢倒逼出來的工作思路:以前的黨外人才,大多數分布在體制內,主要集中在大學、科研院所里。但隨著經濟社會結構深刻調整,人才也經歷著從“單位人”到“社會人”的轉變,新的社會階層不斷涌現,“體制外”成為黨外人才集中的地方。如果還把目光局限于體制內的存量,黨外人才挖掘的渠道會越來越窄,很難有生動的局面。
因此,突破體制界限、所有制約束和身份限制,把更多“體制外”納入“視野內”成為一個重要的工作基調。于是,人民團體、統戰(zhàn)團體和社會組織成了重要載體,一大批體制外優(yōu)秀人才被“網羅”。比如,嘉定區(qū)工業(yè)園區(qū)和開發(fā)區(qū)多,那里的行業(yè)協會就推薦了100多名具有高級職稱的“藍領”黨外人才;市文聯和社科聯等文化類團體則挖掘出一大批獨立演員、社科學者和青年領袖。
這次調研還打破了部門和層級限制,一些在滬的體制內黨外人才也首次被納入視野,比如中海運集團就挖掘出數十名高級船長、高級輪機長等,充實了優(yōu)秀黨外人才庫。
上海市經信委副主任邵志清也在這次培訓班上,他是致公黨上海市委副主委。6年前,還是華東理工大學教授的他通過全市公開選拔,到了現在任上。這位學者型官員分管的,是上海市使用資金規(guī)模大、創(chuàng)新活躍程度高的電子信息產業(yè)。
任政府實職帶來的歷練,讓邵志清頗感驕傲:“更大舞臺讓我有了更開闊的視野,當你參與的決策能提升產業(yè)能級,進而推動改革、促進發(fā)展,就會收獲很強的成就感。”
選人用人,前提是“選”,核心是“用”。名單有了,接下來的工作就是把人用起來,讓名單“活起來”。按照上海市委統戰(zhàn)部的思路,即五種安排:政治安排、實職安排、社會安排、榮譽安排和崗位成才。
根據工作安排,“小名單”內的人員,將有一部分進入組織部門的局級后備干部庫,而其余部分,也將形成“一人一冊”的個性化培養(yǎng)方案;“中名單”人選多為專業(yè)技術人員,將在其中遴選領軍人物,落實培養(yǎng)方案,并適時做好政治安排和社會安排;“大名單”人選,則由推薦單位深入分析梳理,聚焦重點人物,制定長期工作方案,加強聯系培養(yǎng)。
“說到底,就是要不斷擴大覆蓋面,讓統戰(zhàn)工作接通‘源頭活水’,呈現出大團結、大聯合的生動局面。”上海市委統戰(zhàn)部一位領導說。
廣東 格桑、雪蓮花開南粵
本報記者 賀林平
廣州西村,流花湖邊。紅墻黃瓦、古色古香的百年名校廣雅中學里,來自新疆的迪力·亞爾江正和一眾廣州同學一起興致高昂地打籃球,嘴里不時蹦出一兩句嫻熟的普通話:“投了投了。”“好球!”
3年前離家鄉(xiāng)萬里之遙,剛剛來到完全陌生的廣州時,迪力·亞爾江還心存困惑。不過,學校的照顧、老師的關懷和同學的友好,讓他很快就融入了廣州的生活——在廣雅中學,吃的是專人烹制的清真飲食,住的是有空調的獨立宿舍。每逢節(jié)日,總有老師相伴同慶:古爾邦節(jié)一同唱歌跳舞,除夕夜一起包餃子,中秋一塊吃月餅……“班主任像父親,不但在生活上照顧我們,還教會做人的道理;同學們像兄弟,3年朝夕相處,很多人成了‘鐵哥們’。”他由衷地感慨:“廣東,也像家一樣溫暖!”
在廣東感受到“家的溫暖”的,遠不止迪力·亞爾江一人。記者從廣東省委統戰(zhàn)部和省教育廳獲悉,廣東按照中央部署,從1995年開始招收西藏班學生,從2000年開始招收新疆高中班學生,從2010年、2011年開始招收西藏中職班、新疆中職班學生,截至2014年7月,累計已培養(yǎng)了畢業(yè)生10934人;目前在校學生6410人,占全國內地民族班學生總數的1/6,分布在珠三角9市和省屬29所學校——成千上萬朵絢麗的“格?;?rdquo;、嬌媚的天山“雪蓮”,在南粵大地的滋養(yǎng)下盡情綻放,成為民族團結交融、共同進步發(fā)展的最美見證。
廣雅中學是廣東首批開設內地少數民族高中班的學校之一,至今已經送走了11屆的新疆班畢業(yè)生。“看著他們從當年剛來時年幼的娃娃,長成現在健壯的小伙子,真的很感慨。”學校新疆部主任楊東霞,把每位學生都當成自己的孩子看待,被親切地稱為“楊媽媽”。
新疆、西藏的孩子來到廣東,遠離家鄉(xiāng),離開了父母的呵護、親友的關心,首先要邁過生活的坎。“確保內地民族班工作事事有人管、件件能管好。”這是廣東省副省長陳云賢在肇慶調研內地民族班時提出的要求。為了讓他們能快樂安穩(wěn)地生活和學習,廣東各級財政加大撥款力度,多數承辦市民族班學生年生均撥款達到1萬元,深圳、惠州市還超過1.3萬元。所有民族班全部安排了相對獨立的教室、學生宿舍、食堂,配備了生活日常用品,提供熱水器、空調、電話等;一些學校還根據少數民族飲食習慣,開設了清真食堂,并嚴格按照清真食品的管理規(guī)定加強管理。
今年9月,次仁白珍已經進入在北京大學醫(yī)學部學習的第五個年頭。這名來自西藏的北大學生,常常回憶起在廣東惠州市八中學習的那段時光。2010年7月,她和該校另外一名西藏班高中插班生王曉分別考入清華、北大。
讓西藏、新疆來的幼苗在廣東茁壯成長,成人成才,是廣東少數民族班的重要目標。“在落實好國家有關政策的基礎上,廣東力爭做到‘六個確保’。”省教育廳廳長羅偉其介紹,一是確保優(yōu)質學位;二是確保管理到位;三是確保經費投入;四是確保教師數量和素質;五是確保學校建設;六是確保辦學條件。
精心澆灌花自開。廣東民族班涌現出許多表現突出的優(yōu)秀學生,75%的在校學生加入共青團。自2004年舉辦以來,廣州市新疆班學生100%考上大學,深圳松崗中學、肇慶中學新疆班學生2013年本科錄取率分別達99%、100%。
今年“5·22”烏魯木齊暴恐事件發(fā)生后,迪力·亞爾江跟本地同學一樣感到憤慨:“這樣殘害無辜的行為,真是可惡至極!”“這些只是少數恐怖分子的極端行為,新疆各民族絕大多數是和睦相處的。”他的話讓同學們很信服。
在舉辦內地民族班的過程中,廣東注重從地方黨政領導、承辦學校校長、班主任和各民族學生四個層次強化思想政治教育,確保民族團結的辦學方向。“把辦好兩班作為確保新疆、西藏地區(qū)穩(wěn)定與發(fā)展、維護民族團結和邊防鞏固的重要措施和政治任務來抓。”廣東省委常委、統戰(zhàn)部部長林雄表示。
為此,各學校堅持以民族團結教育為核心,以愛國主義教育為主線,通過開設德育課,舉辦圖片展、專題報告、讀書活動、社會實踐活動等多種方式和途徑,牢固樹立民族團結一家親和“漢族離不開少數民族、少數民族離不開漢族、各少數民族之間也相互離不開”的思想。通過多年堅持不懈的努力,內地民族班已成為增強民族團結、維護祖國統一、促進新疆和西藏發(fā)展的堅強陣地,成為宣傳我國民族政策的重要窗口。
編輯:楊雅婷
關鍵詞:黨外 統戰(zhàn)部 廣東 新疆 地方統戰(zhàn) 工作 亮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