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社情·民意>你言我語 你言我語

探訪“童工”家庭:貧困地區(qū)年輕人“不讀書就打工”

2016年11月28日 10:47 | 來源: 中青在線
分享到: 

點擊進(jìn)入下一頁

某位“童工”此前生活的房屋。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 田文生/攝

盡管生活得非常節(jié)儉,但這個收入有限的家庭仍然欠下了1萬多元的外債。

債務(wù)源于購房,也因為醫(yī)治孩子的?。航衲晟习肽辏畠豪枘耻凡恍⌒乃耸直?,在紫云縣醫(yī)院治療,花了1萬多元;前年,四女兒黎某歡也曾到貴陽做過手術(shù),花了5000多元。

這樣貧困的家庭,為什么會生育4個孩子?楊某妹稱“大家都這樣”——在偏僻的山鄉(xiāng),一帶又一代的老人傳遞著“養(yǎng)兒防老”的傳統(tǒng)觀念,認(rèn)為多幾個孩子,孩子們之間也相互有個幫襯。

夫婦倆的收入除去日常不可避免的開支外,都用于供孩子讀書。

念幼兒園時,半年就需3000多元,他們勉力維持。到了義務(wù)教育階段,仍需要給孩子一定的生活費,為了安全,兩個女兒每半年還需要分別交納500元和1000元的接送費。

這些開支讓這個家庭一直處于困境。“家里條件不好,兒子也想出去?!睏钅趁谜f,自己勸過孩子繼續(xù)讀書,可兒子說,家境不好,自己成績也不好,“不如出去掙點錢”。

“我們就讓他出去試一試,如果能適應(yīng),以后再說?!睏钅趁谜f,“如果適應(yīng)不了,就回家繼續(xù)讀書,長大一些以后,再決定是不是出去打工。”

黎某龍在念完小學(xué)六年級后,今年開始外出打工。無論是在紫云縣的老家,還是在十二茅坡的新家,幾乎所有離校的年輕人都出門打工了。在殘酷的生存壓力面前,沒有太多家庭介意孩子是否屬于“童工”。

黎某龍沒有手機(jī),每次和家里聯(lián)系都要借別人的電話,如果家里打來電話,也需要打通別人的手機(jī)后,約定一個時間再撥打過去。

電話中,黎某龍告訴家人,“老板”對他很好,吃的也可以,“有時也會抱怨,說加夜班受不了”。

聽見這樣的話,楊某妹就覺得心里難受,勸孩子回來,可孩子表示,至少要堅持1年,“過年回來了再看”。

編輯:梁霄

< 0 1 0 2 0 3 0 4 0 5 0 6 >

更多 時事新聞

更多 閱讀推薦

更多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