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今日讀圖今日讀圖
40年 幾代中國人的結婚日記
為了讓場面看起來更“有排場”,朱永民還找朋友倒騰到了20顆自制禮炮,“五六公里外就開始放,她(龍秀英)在家里聽得清清楚楚?!闭f到這,他頗為得意地笑了笑。
資料圖:挑著米酒、酸魚等傳統(tǒng)結婚禮物的送親隊伍。 吳練勛 攝
按照習俗,訂完親還有許多繁瑣的禮節(jié),單單這樣一場聲勢浩大的儀式,結婚前就有3場,當時他的工資是37塊,普通家庭很難承受如此巨大的花銷壓力。
1986年九月初六,朱永民和龍秀英正式完婚,和哥哥朱永貴不同的是,二人拍了結婚照:穿上最干凈、整潔的衣服,到照相館拍一張二人同框的大頭照。
現(xiàn)在,兩人的結婚照已經泛黃,龍秀英把它拍下上傳到QQ空間,讓它盡可能地保持住原樣。
從“新舊三大件” 到“兩大件”
離老朱家300公里以外的遵義,廖萍和周世華踏入了自由戀愛的殿堂。
1984年,廖萍考入貴州醫(yī)學院。在一次老鄉(xiāng)會上,她結識了隔壁班的周世華,“見到他的第一眼就覺得這小伙子長得帥啊!”
每當談起這段感情故事,廖萍的眼里閃爍著愛意?!白x書期間,經常送送早餐,偶爾給他織件毛衣,慢慢地兩個人就好上了?!?/p>
那個年代,沒有熱烈的追求,沒有浪漫的表白,一切都是順其自然,感情到位就心照不宣地牽手了。
畢業(yè)的時候分配工作,兩個人相約選擇回到老家遵義,一個去了醫(yī)學院,一個去了防疫站。
1988年,24歲廖萍和周世華步入婚姻殿堂。在周世華的聘禮中,出現(xiàn)了當時結婚風靡一時的“三轉一響”:自行車、縫紉機、手表。只不過由于經濟受限,收音機缺席了。
資料圖:上世紀80年代,手表、縫紉機、自行車和錄音機組成的結婚必備“三轉一響”。 王子濤 攝
同一年(1988年),在浙江寧波的張維寧已經23歲了,朋友替他的婚姻大事著急,給他介紹了一個身邊的姑娘陳芳菲,兩人簡單明了地開始了近30年的相伴之旅。
婚姻的旅程中,也遇到了一些“歷史性”問題。比如,老一輩人并不愿意放手讓子女的戀愛真正自由起來。
張維寧的父親是校長,母親是老師。“這本來是受過教育、更開明的一個群體,但他們所受到的開放教育遠不如孩子們,自由戀愛興起時,老人們是不適應的。”
在經濟基礎不夠扎實的時候,張維寧保持著一個習慣:一定要讓女朋友口袋里有錢裝著。陳芳菲回憶:“月初有錢,月末沒錢,他就算借10塊錢也要讓我揣在兜里?!?/p>
編輯:楊嵐
關鍵詞:40年 改革開放40年 幾代中國人的結婚日記 結婚日記